內容總結如下:丹民不知亡國至,閑逛售物看熱鬧。軍隊政府無斗志,寥寥數槍便投降。
或許有人會說這沒有激烈沖突,這沒有大場面,但正是這樣才能體現丹麥在1940年的獨特性,在不刻意的敘事中,卻讓你自然感受到歷史的緊張感,在平淡中凸顯出小國的乏力感。入侵丹麥的戰爭是如此微不足道,以至于哈特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史》只有一兩句話:“在4月9日上午5點15分開始發動對挪威和丹麥的作戰”,只是重點敘述挪威情況時附帶提一下。
丹麥少尉率領的自行車排前后死了兩個士兵,在面對第二個死亡時,他大吼一聲:一切都結束了。宣布投降。轉折似乎有點突兀,但這或許折射了丹麥本來就不堅定的抵抗意志,稍有挫折便放棄。”寧為玉碎,不為瓦全”的中國人估計難以理解丹麥的選擇。再深入一點,在人權和主權遇到沖突時,你該怎么選擇?國家的存在是為了護衛生命,那么為什么要為一個虛幻的國家概念犧牲自己的生命?很多問題答案似乎很清晰,但又很模糊。

“開戰日”皮魯·埃斯貝克領演,“無力感”恐怕是士兵的最大感受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55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