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聯冬日之光、鄉村牧師日記、教會...把第五百號送給珍貴的保羅·施拉德。在除了表演方式的一切都在模仿布列松之時,恰恰忽視了布列松所精髓的“人物的時態”。好的導演絕不過度掌控,而給影像以自言的空間,一種瀕于失控的受控。而這部作品…可以見識施拉德對于偶像的效仿和“將其作品賦予與布氏一般的同一性”云云評價有多么急迫。對于施拉德這種編導一體的純熟好手來講…過于形式化、且完全顛覆自身的設計就像是看圖寫話一般顯得格外可控,事實呈現的確如此。在導演的精打細算下鋪開

(嚴重劇透)《牧師的最後誘惑》(第一歸正會;First Reformed)之導演及編劇保羅舒里達(Paul Schrader)就是三十年前曾引起爭議的《基督的最後誘惑》之編劇。這齣戲的「神僕經歷屬靈黑夜」的主題,在西方電影中由來以久。《牧》令人想起英瑪褒曼的《冬日之光》、塔可夫斯基的《犠牲》、泰倫斯馬力克的《生命樹》和《愛是神奇》,而影響此片最深的似乎是羅拔布烈松於 1951 年的《鄉村牧師日記》;甚至可以說《牧》是《鄉》的「21 世紀荷里活環保版」。
屬靈的黑夜,是失去信、望、與愛的經歷:
失去信心

春節回家的中國年輕人需要接受七大姑八大姨催婚、催生的「年味盤問」,《第一歸正會》里激進的環保主義者邁克爾對生育繁衍的抗拒比我們更徹底,他的不育理由上升到了人類一體的世界觀高度:世界已經走向了一個嚴重的、大規模的、不可逆的毀滅,社會結構禁不起多樣化的危機,無秩序將在不久的將來占據你的生命。
生育即處罰,與其讓生命在這樣的世上受辱,不如在源頭將絕望扼殺——墮胎。
《第一歸正會》開場的這場靜穆、抑郁的對話場面,就拋出了美國左翼和右翼都極具爭議的重要命題:環保和墮胎

坦誠自己常常絕望是不好的,何況還是寫出來讓其他人讀到。這畢竟是一種消極的情緒,是滿滿的負能量。生活已是不易,若還過多地沉溺于悲傷抑郁的心情中,難免會嚴重影響自己生活的質量,這絕不是好的傾向。像尼采說的那樣:“當你在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正在凝視著你”。所以心靈雞湯都是溫暖正面的,積極樂觀的人生態度更受人歡迎。過多暴露自己的軟弱、消極有什么好?只能讓人瞧不起吧?
因此多數人會選擇隱藏、壓抑自己這脆弱的一面。生活中憑著自己強大意志走出困境的人很多,我應該向他們學習

劇本很好嗎?也許。人家頂著奧斯卡最佳原創劇本的頭銜。劇情很好嗎?未必。看了一半我以為是探討一個在受資本排擠、沒有生氣的教堂供職的牧師的人性;探討他如何每天布道、幫人解答各種人生難題,卻到頭來只發現自己是冠冕堂皇地灌雞湯,只發現自己背后也是深淵,只發現自己都沒有真實地活在這個世界上;探討他如何身體惡化還堅持行上帝之道。我會說,啊,很好,這就是我想看的。可能我毫無宗教背景,看不到任何關鍵的點吧。一半之后我又發現這是一部環保片

首先,我個人不是宗教人士,但是卻對宗教題材的電影頗感興趣。譬如林正英和午馬的國內宗教題材,吳承恩的佛教題材等。基督教題材的電影看得不多,不過也知道驅魔人,瘋狂修道院和上帝也瘋狂系列。所以,對于第一歸正會這個電影也是滿懷欣喜之情下載并躲進密室自己觀看。
說實話,我覺得伊桑·霍克 Ethan Hawke飾演的【牧師】角色在國內幾乎可以上丑聞榜,這可能是因為國內外理解的宗教內涵不同的緣故吧。第一這個原伊拉克戰區戰地【牧師】和本教區維多利亞·希爾 Victoria Hill飾演的【牧女】是有關系的

第一歸正會:2017推薦,喪子牧師與環保極端分子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54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