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4 09:40
首映:2011-05-21(戛納電影節) / 2011-09-23(土耳其)
年代:2011
時長:157分鐘
語言:土耳其語
評分:7.8
觀看數:11055
來源網:三年免費觀看
《小亞細亞往事》觀后感
對親生父親投石的孩子,以死懲罰亂性檢察官的妻子,不愿回家面對生病兒子的暴烈警長,瞞住真相的罪犯和瞞住死因的醫生……在對生活妥協后仍然留下眾多苦果。像被搖下樹的那顆蘋果,不停地翻滾,被外力裹挾著到處走,最終滑進水溝。油燈里,村長四女兒端著紅茶遞給每一個人,美得像是從油畫里走來,近似宗教的美,不可觸碰、膽戰心驚、渾身震顫最終又使你內外柔軟。嫌疑犯第一次放下緊繃的臉,滿面淚流。最后醫生臉上沒擦去的血漬,桌前照片里的女人又是誰?曲終孩子們踢球的聲音混合尸體解剖的聲音
在黑夜籠罩之下,三輛警車在荒涼的高原駛來駛去,只有車燈的光亮,勾勒出土耳其偏僻鄉村的輪廓。無人知道發生了什么,在這平靜的黑得嚇人的夜幕之下,究竟有著什么樣讓人驚心的事情發生。《安納托利亞往事》的開頭,就將氣氛醞釀得非常的不錯,吸引著觀眾觀影著欲望。
努比·錫蘭確是大師手筆,將一個已經破了正在尋找尸體的兇殺案,也拍得如此的張力十足。就一整天的時間,從晚上到第二天白天,既保持著懸念講述著故事的進展,也讓我們領略了安納托利亞高原的凜冽與空曠,同時也深入地挖掘了人性。
影片實際上是個對稱的結構,一半黑夜,一半白天,這是一種對稱;影片的主題也是圍繞著尋找真相到掩埋真相,這也是一種對稱;黑夜里是真相不斷地發掘出又不斷地被否定,而白天里真相顯現出來卻又被不斷地掩蓋;尸體發現之前,兩個嫌犯的行為是中心,其他的只是只言片語,而此后卻將追查者當成了了中心,相反案件本身則退居其后。
在這部對稱結構的電影中,情緒都在前半部里郁積著,追尋、猜疑、隱忍、焦躁、緊張與不耐等,各種情緒交織著
懸疑片的開頭,檢察官、警長、醫生一行人兩輛車帶著罪犯尋找拋尸地點和受害人尸體,內容也可以用這句話概括了,結局尸體找到了,真相并未大白。一路上車行車停,人們在車上聊天,在車邊聊天,聊出各自的現在和過去,展示出小亞細亞的社會面貌。命案的真相早已不重要,那不是錫蘭關心的重點,他的格局更大,他關心人物命運。
好的電影如好的文學作品一樣,不炫技巧,技巧深藏而不被察覺,觀眾被漸漸帶入環境,帶入人物內心世界,去體驗他們的苦悶、酸澀和無可奈何。
警長。有一個自閉癥的兒子
這樣的一個片子,我想并不是符合每個人的胃口。它壓抑,它慢節奏,它描寫,它不重于開端,也不重于結局,它不是一個高潮迭起的扣人心弦的故事,但它卻深入人心,抽絲剝繭。
整個影片都處于一個冷色調的氣氛中,如同遲來的風雨,陰沉厚重的云壓著沉悶的地,卻沒有狂風。
開頭長達1個半小時的黑夜行駛,將整個故事籠罩在一片撲朔迷離之中,藏匿的尸體,走錯的路,犯人,醫生,警官,檢察官。但這不是驚秫片也不是警察抓壞人偵探破案片。于是,大片的黑,微弱的聚光燈下的人,滄桑的臉中細微的表情,咄咄逼人的談話,焦躁,疲憊,沉默,以及周圍空氣里的聲音。每個人有著鮮明的社會個性,每個人都有著對現狀的不滿,每個人也述說著自己的隱秘。錫蘭用這樣大片面積的鏡頭來講訴一個其實很短的故事,他將每個人都用鏡頭的觀察度層層撥開,赤膽相照,在燈光下,那些細小微妙的
而就這樣的一個兇殺案中,沒有一個人是真正的惡人,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故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衷。
現實就如影片從頭至尾的重色調,深沉,無法逃離,生活帶給每個人的困苦以及精神上的重創
在看錫蘭這部新片的時候,我不斷聯想到同是戛納的寵兒,菲律賓導演曼多薩之前那部“臭名昭著”的《愛你愛到殺死她》。2010年曼多薩在戛納一片爭議聲中奪下最佳導演,其中不乏錫蘭的功勞,只因他是評審團中力挺曼多薩中為數不多的幾個導演之一。
現在輪到錫蘭在戛納上展露風光一面。這也是他第二次獲評審團大獎,上次要追溯到2003年,當時憑借《遠方》同時奪下最佳男主角大獎。這一次全世界的影迷都期待他摘下金棕櫚,結果卻只差一步,仍然止步于評審團大獎,即形式上的“第二名”,有點兒可惜。
這部可謂集大成之作。美輪美奐的攝影和構圖,極其沉穩緩慢的敘事,錯綜龐雜的人物關系,農村與城市的劇烈對比,所有這些構成了一部飽含隱喻的精彩之作。片中的攝影保持以往的高水準,昏暗的夜色中偶爾透露出幾點車燈,汽車行駛在一望無垠的安納托利亞高原。前半部的夜間搜尋,不論從節奏或氣氛,確實讓我想起那部《愛你愛到殺死她》前半段,過程緩慢曲折,一路考驗并折磨著觀眾的耐性。
片中人物眾多:醫生、檢察官、警長、罪犯、村長等各色人物悉數登場
《小亞細亞往事》觀后感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566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