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第59屆柏林電影節的開幕影片,《The International》由于涉及銀行腐敗、債務操控等國際問題,尤其在目前的全球經濟背景下,被人稱有應景之嫌。其實,電影開拍是在07年。我們身處的時代,讓人感覺好像所有的行為背后都藏著個不良動機。想想,也只有中文譯名《跨國銀行》算是應景之筆。
提到《跨國》的導演湯姆·提克威你可能覺得不熟悉,但讓他名聲鵲起的《羅拉快跑》你想必應該看過。《羅拉》關于宿命的討論節奏緊湊深入人心,電影通過“三段式”的結構闡明了一個觀點,即人們已成事實的生活是由一連串生活的偶然造就的。雖然《羅拉》結尾的第三段是個大團圓的結局,但由于其三段之間的并列性,注定了羅拉的故事只有一個結局,在電影里是三選一,在生活中是n選一。就好比當時羅拉的父親能否知道情人腹中的孩子是誰的,決定于羅拉奔跑的速度,而羅拉的速度又決定于她沿途的所想和所遇。最重要的是速度決定真相,悲觀的真相。
盡管《羅拉》的節奏緊湊音樂勁爆,但不難看出提克威的悲觀,他的樂觀只是電影的表現,也是提克威的聰明之處

有許多漩渦,有許多情感和境遇。
電影總是真的。
電影就是電影,天然仿擬生命——讓人仿佛脫身般陷入,或仿佛陷入般脫身。
對時空和心靈維度的呈現,電影永遠吸引人們的創造和觀看。我總會感動于“那人”(既是編導、劇中人,也是觀者自己)如此沉浸地活著,無論怎樣——活著,足以引人共情。
當鉆頭契入,上帝也隨身。看什么樣的意識之網,連綴了課程和試煉、苦與甜。天地摻和一起,鏡像人生塵寰,把一切,照在光之幻影里。
上帝愛電影。那總是真的……祂老人家的手眼無遠弗屆,無微不至,無所不知,無所不在。

《跨國銀行》:提克威式的悲觀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558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