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人電影最早由特呂弗提出,意指靠文字而非鏡頭調度講故事的電影。后來,隨著中國電影的發展,一批中式文人電影誕生。這些電影融入了文人的旨趣,汲取了中式傳統藝術的內涵。《不虛此行》雖是現實主義題材,卻重抒情輕敘事,以詩意化的表達帶領觀眾體悟生命。
一、詩意化表達
1.有心思的鏡頭設計
人物往往只占據畫面的一小部分,有著大量的留白給到環境,且特寫鏡頭很少,不會強調視覺重點,而是讓觀眾的視線在前中后景中游離。固定鏡頭為主,刻意促使觀眾與人物、情節保持一定的疏離感。

一開始只是想去看看人生百態。沒想到,原來是在看自己。
一同觀影的,還有一位稍年長幾歲亦或同齡的男子,在空空的影廳里一同聽完片尾曲,一同又在黑色銀幕前稍作停留。這在時代末端的小縣城真是一種難得的場景。
我有些不好意思,怕稍作停留的喘息變成被看穿的膽怯,便快速起身離開。不想,卻又停留在同一部電梯口,彼此先后進入。我有意想要站在靠后的位置,仔細觀察眼前的這個人,可還是站成了并排

硬生生把《不虛此行》拍成了《過眼煙云》或《人死萬事空》。沒什么亮點的殯葬行業劇,設計留痕過于明顯的臺詞也并不精彩,幾個人物故事全靠嘴巴說,這也就算了,還通過在白板上畫時間線的方法來完成破案式的推理,這就太尬了。
電影從時間上遠拉近扯,從物理空間上把北京填滿人,那些人盡管以代際區分,卻是高度相似的同一種人:身處相似的困境,具有相似的精神特質,死后留下相似的遺憾。情感線則以親情、愛情、友情做了精確區分,但這種區分不僅沒什么意義,還過于刻意。唯一有些特別的“方阿姨”

《不虛此行》:文人電影中虛浮的詩意化表達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517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