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7-08 23:05
首映:2014-05-16(戛納電影節) / 2014-10-22(法國)
年代:2014
時長:115分鐘
語言:希伯來語,法語,阿拉
評分:8.2
觀看數:51425
熱播指數:918
來源網:三年免費觀看
《訴訟》高能預警希望我以后結婚也能夠清醒
鑒于我的長評《離婚訴訟和科斯定理》https://movie.douban.com/review/7516628/被打入冷宮,我只好破天荒地為一部只看過一遍的電影去寫第二個影評。
電影名Gett,其實是猶太教法庭的離婚認可書,或者離婚授權書一類的東西。因為太多影評無視以色列和猶太教的婚姻現實又輔以太多臆想和主管判斷。所以,我想先提一下以色列的猶太人的婚姻法和婚內性別情況的現狀。
猶太民族確實歷經男權社會,即便現時現刻說以色列人是男尊女卑的社會也符合現實。然而猶太民族有其特殊性,即便在男權社會的時候,猶太民族也有母系氏族的特點。典型的,只有當你的母親是猶太人時,你才會被認可成為猶太人。反過來僅僅父親一方是猶太人時,子嗣是不被承認為猶太人的。所以,實際上,以色列的女性地位并不如部分影評顯現地那么不堪。而猶太民族又極其地尊重婚姻關系,并且嚴苛地規定一些雙方義務尤其是強調男方的義務,如下
1.與妻子同居,不可分開。
2.履行婚約中所規定的經濟義務。
3.具有保障妻子生存的能力,給妻子提供住所和衣物。
4.妻子生病,保證送其就醫
去年戛納導演雙周又出一部佳作,其實完全夠資格進入主競賽,畢竟這對以色列兄妹導演已算是戛納嫡系人馬了,自處女作開始前后三部作品均順利入圍。其實這部《訴訟》作為這個系列三部曲的最終篇章,劇中不少細節都可以追溯前兩部的情節,比如《芳心迷蹤》里的提到的夫妻矛盾,以及《七天喪期》里壓抑的家庭氣氛。導演的作者風格基本上沒有太大變化,這部之所以能引起矚目而大獲全勝的關鍵在于選取了一個極為有利的角度:法庭。所有戲份均在這個壓抑的小空間里展開,法官、控辨雙方律師、原/被告,以及證人的設置充滿了強烈的社會現實隱喻。室內戲的場面調度相當出彩,開頭用律師的身軀作為割裂夫妻雙方的畫面讓我印象深刻,更不必提之后多場審問證人的精彩場景。其次,劇本的編寫相當貼近現實,盡管只是一個社會新聞般的肥皂劇,但貫穿始終的揪心懸念卻讓人喘不過氣來。女主角的命運在一場場的審問過程中讓人看得不禁嘆息,與強烈同情感并存的則是對以色列當今婚姻制度、道德宗教、男權社會等現實問題的思考。導演處理時間流逝的手法也很有意思
非常精彩的庭審,不是美式巧舌如簧的辯論,而是在一出看似荒誕的離婚訴訟案反應以色列的女權現狀。根據當地法律或者應該說是風俗,離婚訴訟只有在男方同意的前提下法庭才能夠裁決,在影片中因為男方的頑固堅持而使訴訟持續了5年,進出法庭10余次并且最后是在女方接受不得再交往異性的條件下才勉強促成,取得了難堪的“勝利”,影片最后那個只拍女主雙腳進入法庭的鏡頭,也是暗示著真正取得平等權利才剛剛上路。同時也看到了多個人物的情感、社會狀態,群像的刻畫顯得富有個性而豐滿不做作,對當地的人文風俗都做了側面描寫。影片中還同時點到了美國法律的優勢,沒那么拖沓,這在阿拉伯國家應該是比較大的禁忌,同時也說明導演(也就是女主)已經受到了相當多的西式思想影響,在同時抨擊以色列仍以風俗作為判決依據的落后同時,也指出了現代化的司法建設對特別是女權平等的必要性。
電影矛頭指向了以色列社會的男權至上。導演也通過鏡頭,不露聲色地把問題擺在觀眾面前,展現出批判鋒芒。確實,影片所展示的問題也正在困擾著以色列社會,其婚姻法案也飽受詬病。他的宗族信陽,導演正是通過此部影片,在呼應著其國內民眾要求改革宗教法庭,引入世俗婚姻的呼聲。
《訴訟》,講的就是三位老法官斷家務事的故事。這部影片曾經獲得去年的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是以色列才女羅內特·艾爾卡貝茲與其兄弟共同編導,并且由她自己主演的。婚姻也許是世界上最為復雜之事,婚姻雙方的是非曲直
非常好的劇本,逐漸推開劇情,一氣呵成。絕大部分近景及特寫,連中景都不多,通過時間變化形成的段落不至于落入戲劇的窠臼。相對比較巧妙!
其實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就是這些陳芝麻爛谷子事兒。你可以以一種獵奇心態觀看,總結出很多以色列在宗教、政治、法律、社會等等方面的問題。但個人覺得那不是重點,可能對以色列本國有某種探討意義,但中國式離婚各種“呼天搶地”、美國式離婚各種“儀表堂堂”,說到底不都一回事。
好的電影就是通過普世的東西告訴你,“婚姻”都是一個德行,文明社會通過這種形式來統治你,看不看清其中的因果得失完全取決于個人。
《訴訟》高能預警希望我以后結婚也能夠清醒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42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