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6-24 18:23
首映:2005-09-01(威尼斯電影節) / 2006-03-03(意大利)
年代:2005
時長:124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英語,意大利語,塞爾維亞語
評分:8.4
觀看數:86430
來源網:三年影視
【被遺忘的孩子】近乎完美!《被遺忘的天使》短片集
前兩天看的電影。
我相信人性本惡,是一點點成長,靠得到的一點點洗刷去內心的罪惡。所以,一無所知的小孩子是罪惡的,他們的盲目自我保護是最恐怖的。尤其是,小孩子對小孩子的傷害是無與倫比的。
所以,和丹一樣,很討厭小孩子。
當然因為討厭,所以都沒有去主動接觸過小孩子,所以,也沒有機會碰到電影里刻畫的“善良的孩子”。
好吧,先暫時假裝有。畢竟電影的重點不在這里。
豆瓣上查到資料,《被遺忘的天使》是由威尼斯電影節發起,并由聯合國兒童基金會選定八位導演各自拍攝七部以兒童為主題的短片,旨在喚醒世人對兒童的關注和愛護。
1,《坦扎》梅迪?夏夫(Mehdi Charef)
“非洲男孩坦扎的國家正陷入內戰,他手執冰冷冷的槍戰戰兢兢度過每一天,他多么希望能回到安靜的家鄉和充滿陽光的課堂……”
看他們在河里大水那個鏡頭,我感到無盡的空虛,那是一種等一個永遠不會來的人一般的無能為力的空虛。
至于稻田里赤裸裸的對射,我誤以為是他們的游戲。
2,《藍色吉卜賽》埃米爾?庫斯圖里卡(Emir Kusturica)
《被遺忘的天使》短片集
淘碟時發現《被遺忘的天使》短片集,幾個導演命題作文各拍一部關于關愛兒童的電影。看到封面上寫著“吳宇森作品”,還加上了已經淪為電影恐龍的雷德利斯科特,我幾乎差點就沒買。后來細看發現還有庫斯圖里卡和幾位不是很熟悉的導演,應該也是當今影壇的主力軍,也許能從集子里發現什么好東西。
一部部看下去,果然還是有些驚喜。
如果排一個座次的話,我認為巴西導演卡提亞·路德的《畢路與奧約》和庫斯圖里卡的《藍色吉普賽》屬于這個集子中最優秀的。他們最難能可貴的是,在把鏡頭放低的同時為主人公保持了一種高于生活的驕傲品質。
吳宇森的《雙雙與小貓》在集子里算是中下水平,當然這不能全怪導演,畢竟人家所學不是文藝這一派的武功。不過一個專拍動作大片的好萊塢華人導演,這一次能把鏡頭對準北京的底層民眾,而且還做的頗為感人,這不能不說是我們應該尊敬的地方。
流著淚看完的。
生在福中永遠不知福的。福到底是什么?福就是人心底的滿足吧,滿足了就有福了。
電影如果說僅僅是讓觀者產生同情心,可憐憐憫那些苦孩子們的話,想必是很成功,在淚水稀缺的年代,為他們留出些淚水總好過為情人流淚。
可憐憫和同情是這個世界上最廉價最不值得稱道的東西。他們不需要同情,上帝給了他們生命也給了他們生活,而我們也是上帝的一分子,無權去同情誰憐憫誰,因為我們跟他們一樣。
電影里延伸很多,公平,寬容,包容,生存,獨立,平等,親情,感恩,責任……太多的元素可以在里面表達,我們懷著不同的心獲得不同的感悟。
天使都在心中,天使都在身邊,永遠不要被遺忘,因為我們都曾是天使,生活只是磨去我們的翅膀化成凡人,凡人亦愛天使。
在豆瓣上挑電影看,發現這一部有休叔參演的電影我竟然沒有看過。趕快找到資源欣賞,原來休叔只在一個短片前后有短短幾分鐘的表演。
這是一部8個導演,拍攝的7部短篇合集。
雖然不能說這代表了這7個國家或地區電影的最高水平,但它的確是代表了這7個國家或地區的性格和氣質。
英國人拍片就是晦澀難懂曖昧不清,整個短片看到最后我才明白原來這是一個關于自我救贖的故事。
于是,趕緊返回去再看一遍。
這個故事該用那個詞定義?
它不像非洲那樣悲傷、不像吉普賽那樣荒誕、不像美國那樣真實、不像巴西那樣灑脫、不像意大利那樣心酸、更不像john woo那樣高高在上。
只能說它很英國。
英國人大概是最不愿意告別童年的民族吧。他們有著全世界最好的兒童文學。
他們有《愛麗絲夢游仙境》、有《彼得潘》、有《佛列格游記》、有《魯賓遜漂流記》、有《彼得兔》、有《快樂的王子》、有《哈利波特》……
他們總想回到童年的世界,總能從孩子眼里看到成人看不到的東西,不管那是什么,也許沒人能說得清,但它能給你一個理由,讓你的雙手不再顫抖,讓你的心平靜
【被遺忘的孩子】近乎完美!《被遺忘的天使》短片集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609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