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全活在二人世界里的兩個瘋子在尋找塔爾之城(生命的至高美好)的路上發生的故事,他們受世人排擠,受怪人喜愛,又經歷了不可思議和難以置信,經歷了信任和欺騙,從至死不渝的相愛走向了滅亡。
有無數的精彩的臺詞經典無比,寓意豐厚的語言已經夠讓人留戀,如果再逐個剖析內容就太多了,同時導演用的各種分鏡以及似乎不明所以的配樂都頗具癲狂藝術美感,黑白的鏡頭給人以強烈的年代感并加強了“午夜電影”的感覺,從哪方面看都實在是藝術佳作。
然而無論是哪里的詞條
簡介了 不是目的 也不是過程 而是你自己知道的東西
男人與女人
你們到底是什么樣子
導演的道出
樹在葉子中搜尋避難所,
房子在門中搜尋避難所,
城市在房子中搜尋避難所;
同樣的事情如斯循環:
樹變成了葉子,
房子變成了門,
城市變成了一座房子;
很難明白,
很難不去低頭哀嘆。
我對這段話的印象十分深刻:它似在描述一個瓦解的世界及破碎的幸福。人們再也忍受不了原來的世界體系、原本的痛苦而無味的生活了,只想著打破這種常規,哪怕任由其一點一點瓦解。
虛無縹緲的Tar,令人痛苦的現實,缺失的幸福,荒誕的朝圣之旅,醉生夢死的短暫狂歡

一部40年前的“先鋒”電影,以現在的眼光來看,已經不可以叫先鋒了。但實驗電影與主流電影一樣,多年來似乎也沒有質的改變。這大概就是我的歷史觀吧。
看實驗電影,毫無疑問你必須切換一套系統。原有的觀影經驗與價值體系是不會生效的,如果你要問這是怎樣的一個故事?故事告訴我們什么道理?導演要表達什么概念?那一定是件徒勞的事情。
凡多與麗絲,充斥著種種隱喻以及導演的個人體驗。有些隱喻一看就能明白。例如,凡多與麗絲要去尋找tar城。無疑“尋找歸宿”這是一個人類永恒的主題,這點沒有理解的障礙。然而有些隱喻卻是私密的,文化獨有的,宗教的或者其他的任何一種可能。例如,麗絲為什么全身上下都是白色?為什么她是殘疾呢?為什么是她腿有殘疾而不是凡多?他們在尋找tar的途中碰到的種種障礙是什么隱喻呢?游戲者隱喻了什么?蟄伏在泥潭里的人隱喻了什么?易裝癖隱喻了什么?母親隱喻了什么?。。。。不同文化背景的觀眾會有不同的解讀。我們往往無法準確地理解這些隱喻,甚至會失去判斷,但我們并不會失去什么,因為事實上

凡多和莉絲:塞爾希奧·克萊納領銜,never abandon you.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544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