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9 02:50
首映:1962-04-12(意大利)
年代:1962
時長:126 分鐘
語言:意大利語,英語
評分:8.4
觀看數:23597
熱播指數:895
來源網:三年網
《蝕》去認識1960年代的羅馬
大量無情節的零散敘事,具有戲劇沖突的情節在電影中被極度淡化。通過人物視角對其所處的空間進行多方位地觀察來反映其內心的精神狀態并完成對現代生活(比如股票交易廳的瘋狂、最后空鏡頭對于城市空空如也的街道的描摹,人們的生活狀態)精準刻畫,鏡頭美感十足。
電影最主要的故事就是女主角結束了一段感情進入下一段感情的過程。男女主角都有種很神奇的在生活中的疏離感,女主角更為嚴重,好像飄在空中,對生活亦或是愛人都有著很遠的距離感;男主角有兩個家
盡管《蝕》以維多莉亞為主角,但是在我看來,維多莉亞在電影中一直是一個邊緣人,沒有人是真正關心她的。
電影始自維多莉亞決心與里卡多爾分手、兩人徹夜長談之后的清晨。封閉的空間、逼仄的房間布局、凌亂的陳設,焦灼的沉默,疲憊的肢體與空洞的眼神,使得整個氣氛壓抑和緊張。里卡多爾不愿與維多莉亞分手,我不認為這是因為他還愛著她,在我看來,維多莉亞之于他是一個即將失去的所屬物,他從哀求到憤怒再到挽留和糾纏,像極了一個被拿走玩具的小孩。至于在證券交易所偶遇的皮埃羅,這是個比里卡多爾年輕也更有生命力的男子,但是他對人的態度可能是冷酷的(關心自己的車而不對溺亡者抱以同情等等)。在他的眼里,維多莉亞不是一個必要的選擇,盡管兩人有約定,但是皮埃羅看維多莉亞時,眼神里沒有真心的愛意。另外就是維多莉亞的母親,她是一個熱心于炒股的女人,很看重錢。牛市時心情愉快,可是維多莉亞要與她說幾句話,她卻完全沒有耐心聽;熊市時她暴躁易怒,維多莉亞試圖安慰她,卻被數落不該與里卡多爾分手,要不然自己就能通過女兒的關系,向他借點錢。
本身是藝術品,用鏡/構圖/布景皆極盡心思臻于至善。疏離隔閡之感的刻意制造,圍繞一人,其他人物,社會背景,都成了孤獨的來源,顯然如此一來客觀的現實就消失了,全片變成了維蒂角色的單人苦旅,情感表達過度依賴維蒂的表演和觀眾對于角色的共情。經濟蕭條/人情淡漠的社會背景泛化而無甚挖掘。能成功代入的觀眾會非常喜歡。3星個人是喜好分。
--------------------------精分分割線-----------------------
看到最后20分鐘流了巨多鼻血,是因為天氣還是因為阿蘭德龍?
1.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部安東尼奧尼,計算條件是一定要看懂,看出來哪怕一分兩分的淺薄見解。坦言之,很難,看這些導演的作品真的太難了,但開心的是這次真的有了啟發,這點拙見足矣讓我事半功倍的提升觀影感受力,有一知半解就已經賺到了。
2.由于剛從好萊塢經典敘事結構的書本中跳出來,看這樣的一部完全脫離常規敘事結構的現實主義作品讓我十分不習慣,終于在進度條到20分鐘的時候發現,既沒有主人公,也更沒有所謂的15分鐘左右應當出現的激勵事件,小情節,次情節,沖突,故事脊椎等等……什么都沒有了
安東尼奧尼的作品應該說這位女主角還是起著點睛之筆的。我看過她充當女主角的還有紅色沙漠。也是同樣恍惚走神。
36分左右,女主角從遠處走去,跳接下一畫面,忽然變小,巨大的路燈,渺小的人。無論人物如何動作都是固定比例。向鏡頭走來形體也并未變得高大。
我現在對黑白片充滿好感,尤其是這些常常停頓,甚至倒退畫面。打算今晚再看一遍最后那數十個空鏡。
《流浪漢》(or公路之王)感覺跟《白酋長》應該是同一導演,居然一個是安東,一個是費里尼。Ft,我已經被意大利這些“尼”們搞得昏頭轉向了。
《蝕》去認識1960年代的羅馬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510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