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沒寫過點評,但看見評分才6.1?不禁忍不住想說一句。 此片已經下載在自己的電影典藏文件夾里面,以后會反復觀看回味咀嚼。這電影內涵深度完全是被低估了,在此立個flag。
(給自己看的補充編輯防遺忘:對電影名“白噪音”的理解,是指人生命生活中,掩蓋轉移對死亡終極命題直面思考的一切紛繁信息。電影中舉例體現:一)超市琳瑯滿目的貨物——物資極大充裕,各種生活日常概念“通貨膨脹”等,電視媒介各種信息轟炸如飛機失事爆炸畫面。2)男主晚上就噩夢驚醒——晚上各種生活中的“白噪音”歸于沉寂

用塑料做成的死亡在汽車旅館里發生,手上有傷疤的德國人。
導演的目的僅僅是想要把小說中的文字敘述轉化成畫面,卻沒有嘗試著面對生活真正的樣子。廚房里的孩子們總是各自說著自己的話,孩子的角色僅僅是用來說出互不相關的臺詞的人偶嗎?(第四次婚姻,雙方各自帶著自己的不同孩子可能是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不切實際設定之一)為什么德國人沒死?為什么主角沒死(因為不能讓想象自己葬禮的人得逞)。
來,請像一個真正的美國人一樣相信可以用吃藥解決所有問題,甚至精神問題

白噪音遠比婚姻故事出色,沒想到鮑姆巴赫擺脫了小資情調,對于后現代的某些意識形態和價值觀進行了體系性的批判(得益于原著),這一點就強于婚姻故事那種乏味的布爾喬亞吵架戲(不食人間煙火),首先第一場戲(對于人生的一個比喻),就是批判某些文青布爾喬亞的唯體驗論和直覺主義(極容易變成享樂主義者),黑人教授故意抹去了暴力電影背后的符號性背景沖突(感恩節和國慶節),一味強調這些撞車戲是美國樂觀主義的象征,但是雖然背景性場域被教授把握成整全

今天聊聊美國電影《白噪音》。
片名White Noise / Wheat Germ (2022)。
諾亞·鮑姆巴赫搭檔老司機的上一部電影是《婚姻故事》,精準地描述了一對離異夫妻,拿下6項奧斯卡提名,6提1中。
《白噪聲》則是時隔3年后導演的第11部敘事長片,也是第一部導演沒有改編自自己原創故事的長片。
影片《白噪音》改編自唐·德里洛 1985 年的后現代反烏托邦同名經典小說。
該小說被譽為繼《1984》之后,又一部現代文明的警世預言,所描繪的那個噩夢般的世界,連奧威爾都會不禁戰栗。
#2022CIFF 我很遺憾的說,本場電影的現場觀影體驗,可以糟糕到幾乎載入我的史冊了。上次這么煎熬的可能還是去年現場看沙丘。這場還是本屆CIFF的closing night,這場我倒是沒遲到,甚至還早到了一點。Music Box Theater,一座對我來說也算蠻特別的theater了,去年的CIFF是我和它初識的地方。整整一年過去了,如今的我故地重游,又踏上了一年前同樣的那條路。紫線轉紅線,在addision下車走個十分鐘就到了。令人難以置信的是,今年的秋老虎有點牛的,當天最高氣溫居然在二十五度,已經十月底了誒,令人不可置信

2022年,應對死亡焦慮的方法——《白噪音》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269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