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24185
《小男孩》小小的我,只有一個搭檔,我的父親
反戰題材電影。兩條主線。視角不算新鮮但有點特別。小男孩穿紅色衣服或連體服拍出的畫面很美。
Do u believe u can do it?就算沒有奇跡,起碼 I did this 4 u, at least this is the way to say goodbye that we never had at the last moment .
淚目。
卻總有一種力量能讓我們在緊要關頭度過難關,創造奇跡,取得成就。只要你敢于相信,真誠相信,努力相信,并切實,真誠,認真的付諸行動,結局都不會太差。小男孩用真誠完成神父清單上的任務來換回父親的歸來,我們用誠懇的付出一樣可以獲得自己想要的結果,只要自己肯努力,肯于真誠的努力。好人結局都不會太差,同樣,真誠努力的人結果也都不會太差,只要你信,自始至終的信,無論發生什么都不改變的信。人間自有公道。天道酬勤,一切都會有好的安排。
愛的對立面是恨,那么對于傷害我們所愛的人的‘敵人’,我們應該怎樣表達‘恨’呢。最容易的宣泄方式是暴力相向。橋本是日僑,盡管他沒有參加過戰爭,他在美國已經40多年,早已扎根在這片土地上了,但由于自身難以改變的日本的種族,在小鎮居民眼里,他就是‘敵人’,大家都有權利向他表達恨意。
這一點我想我們是最能理解的,為了表達愛國精神,我們可以砸日本工廠,燒日產汽車,揍日本人,盡管這些人都與政治無關,而是最容易找到的表達仇恨的目標。在施暴者的眼里,恨意一旦得到了宣泄,正義就能得以伸張
兩天之內看了《小男孩》、《大師哈羅德與男孩》、《為奴十二年》。
奇怪的是,最終想好好寫一寫的還是這部。
大概是因為,這部片子的故事稍微反一下,便委實太過悲涼了吧。
哈羅德和為奴講的都是種族歧視,在小男孩里勉強可以與日裔美國人類比(歧視原因不論)。
作為故事主人公同樣是孩子的兩部,雖然都遭受著欺凌,哈羅德正在抵抗社會負能量對其的腐蝕,而小男孩則是單純地堅持著童話般的純真。
也因此,影片賦予了他福報,給了觀眾一個又一個美滿的結果。
但在表面的背后,藏著太多的不確定。
如果哥哥不是扁平足,而去參了軍。僅憑年輕沖動的血性,哥哥是不是能活下來,至少活到被俘虜呢?
如果母親不是那么獨立堅強,牙醫再狡猾一點點,母親能否避免落入他手,或者更甚,不被陷害到在村子里待不下去?
如果小男孩沒有被自己的堅持所保護,他會不會對欺凌有所反抗,走上另一條路?
如果小男孩沒有被請上臺,他會不會質疑自己的力量,進而沉淪于絕望之中?
如果小男孩持續隨哥哥欺負日本人而未被組織,他們會不會食髓知味?
說實話,看到片頭時,以為是阿甘正傳的山寨版,不過豆瓣的高分還是鼓勵我堅持看下去了,哈哈。
影片的主線就是Little boy為了能讓爸爸回來,做了教父給的清單里所有的事,最終如愿以償。本片與阿甘的相同點就是小男孩和阿甘一樣“執著,堅持自己的信念”,看上去似乎是傻里傻氣的,但正是因為了堅持信念,才有了美好的結局,不同的是兩部影片主角能夠堅持信念的原因,阿甘天生如此,“一根筋”,小男孩則是受到教父的指導和魔術師的鼓勵,才讓他這么自信,讓他相信自己都能把山移動。而且,本片還提及了兩次戰爭,一次是珍珠港一次是廣島,這兩次戰爭都給美日兩國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跟堅持信念一樣,都帶有人文主義情懷。
《小男孩》的獨到之處在于從一個很小的點 上升到二戰 國家這樣的宏觀層面上 將很多看似風馬牛不相及的歷史現實串聯在一起 看完之后不得不說導演腦洞太強悍!你的身高不是從頭頂到地面的距離 而是從頭頂到天空的距離 這是看過《小男孩》的人們都會印象深刻的一句話
《小男孩》小小的我,只有一個搭檔,我的父親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273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