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微笑,就有人流淚”&“總是在等,其實明天、后天,和今天一樣不新鮮”
爺孫兩個夜色中穿行著“談情說愛”,后景中一對對情侶相偎在堤上看河景
爺孫關系的轉變,孫子的“外逃”是轉折,同時引入“鄉土中國”的場景——“假洋人”的換裝,是回歸文化母國、重新確認身份的表征。最后,顧銘要走,莫奶奶又把來時穿的外衫給他披上,“外面冷”……
一句“蝦蝦儂”+“長亭外,古道邊”,真叫人淚下。
拿走一碗菜的莫老太又送來一碗面,顧老頭吹起口哨,鏡頭移向廣闊的上海屋頂,生活還在繼續。

91年,89過去才2年,許鞍華就敏感的捕捉到了中國改革開放的潮流是不可逆轉的,這個國家終將變的面目全非,終將以更進步,更自信,更豐滿的姿態屹立于世界。
把中美文化的差異,祖孫間不同的世界觀價值觀,放在那樣一個大時代下剛起步的上海的小里弄,意義深遠。
賴寧的故事已經永遠的從我們的中小學里拿掉了,淋浴噴頭,馬桶這些事情在上海也已經成為了歷史,只是回頭看去,另有一番滋味。彎路,怎么才能少走或者不走呢?

這20年上海的確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當我翻出小時候拍的家庭影集,仿佛有種恍如隔世的味道,變化太快,一致于人們會常常懷舊。當你看到電影放著90年代外灘,情人墻,首批KFC的店,老式里弄,學校,交大,傳呼電話,浴罩洗澡,鄰里間隔音不好,最為老上海會特別有感覺。但是這片如今唯一能看也就這些邊邊角角,記錄20年前的懷舊味道。
當我看到爺爺騎自行車從家到學校,居然用了3個鏡頭,而且都從入畫到出畫,我就知道這片就是一部故事推進十分慢的片。
當看到孫子回中國和爺爺聚會,我就知道這片故事就是 孫子和爺爺 開始有沖突不和(中西方的,兩代人的),然后通過一件或幾件事沖突,最后和解了,感情深了,最后孩子又要回去了,老人又傷心這類老套故事。
本片很多地方演員口型對不上,還喜歡拍大頭,半身這種,還有最倒霉的是鄉下姑娘居然一口奶聲奶氣港臺腔,弄的全場大笑幾回。
看了都知道,劉嘉玲就是花瓶。覺得許鞍華也是花瓶, 從打光來看太有90年代內地腔調,夜景打光就是照明,打的光那個亮,演員臉上個個泛著油光锃亮,感覺整個班底也就是內地制作,請個…

上海假期:孫鵬作品,感謝許鞍華。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039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