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瀾不驚的人生,同樣會有豐厚的內涵,感人的理想,執著而平凡的愛情。
主人公這一生并沒有怎樣的“成功”過,理想的破碎,對親人的負咎,生活的重負,一個有著光輝理想的有志青年,漸漸被歲月淘洗成深沉而內斂的中年人。但平凡而堅苦的生活不僅沒有磨滅他的理想,他的理想卻因這生活的淬煉而變得雋詠如詩、從容如歌。
拋開終日繁雜的卻不知有何意義的事務,看一看原鄉人,可能更能體味到生活的真諦。
另外要說的一點,是秦漢一改瑤小生的風流形象,在這部片里,表現得那樣深沉凝練,主人公的每點生活體味,在他的表演中淋漓盡致地得到了展現,看了這部影片我對這位優秀的演員有了更深一步的敬佩。

影片開頭八分鐘,最好年紀的秦漢、林鳳嬌在行進的車廂中相視一笑,風光旖旎,接上鄧麗君歌聲里的茫茫雪原,實在是動人魂魄。而高大挺拔的秦漢在影片后半段對形體的控制是驚人的,這是只看他瓊瑤劇的人難以想見的表演技術。就全片而言,豆瓣網友“小凱撒”在短評中說,影片有“前侯孝賢臺灣鄉土片里難得的克制和沉穩”,這評論在我看來十分恰切——全片的敘事和情感表達都甚為溫存節制,毫無拖沓濫情之虞,亦一如鐘理和的文風。
平心而論,秦漢的影視作品里,談得上“藝術成就”的并不多,除了與《原鄉人》同一制作班底,大賣且獲獎的那部著名的《汪洋中的一條船》,我能想起的只有《滾滾紅塵》和《阮玲玉》,而后兩者真正的核心都是女主人公。而相比于在此片之前一年拍攝、公映的《汪洋中的一條船》,《原鄉人》要好得太多太多。我始終覺得《汪洋中的一條船》的人物塑造非常單薄,影片的盛譽恐怕有很大的時代和政治因素。至于《原鄉人》,即便同樣有借臺灣本土意識興起、“臺灣文學”濫觴東風之潛力,從今時今日它的籍籍無名看來,也實在是被埋沒了。
觀影后研究了…

電影《原鄉人》講述的是被文友追念為“倒在血泊里的筆耕者”的作家鐘理和一生的故事。拍攝於1980年的這部影片從我們今天的角度來看,其表現手法顯得有些陳舊。敘事方法就是最為普通的線性敘事,將鐘理和的一生從帶著平妹離家出走大陸開始一直講述到他在血泊中倒下;秦漢和林鳳嬌的表演還是帶有一些前期的電影傳統留下來的“通俗劇”表演方式的痕跡,秦漢的表演有點一板一眼,而林鳳嬌的表現又有些誇張了。但總的來說這部片子還是對鐘理和的一生有著比較忠實的再現。雖然出於影視化的需要加入了一些浪漫主義的戲劇化元素,加重了對兩人之間愛情的戲份,也讓我們感受到了鐘理和一生筆耕不輟,活在寫作里的文學人生。
鐘理和在如今的臺灣文壇具有十分重要的位置,時不時還會被冠以“臺灣鄉土文學的奠基人”這樣的稱號,而這部影片則用相對柔軟的方式呈現了他成就背後,現實生活之於他的殘酷。“寫作人生”聽上去是一種有著濃重理想主義、甚至浪漫主義色彩的人生,但是面對著兒女一籮筐、家道中落、沉疴負身的殘酷現實時,“寫作”這樣一件並不是“必需品…

反壓迫的愛國民族精神撐起他的一身傲骨。在“滿洲”時,為謀生做司機,目睹逼良為娼的日本客人,直接把車上的人都趕下車,給女孩兒留下了清白的生路。四合院里有權有勢的保安隊長,邀請鐘理和做日語翻譯,提供優厚待遇,盡管家境貧困,他還是直接拒絕了。1945年,日本在戰爭中終于投降,一位客人口出狂言“你們臺灣的靠山日本沒了”,鐘理和一改平日文靜書生形象,拿起棍子驅趕這位無理的客人,第一次讓北平的友人看到他的火氣。他的這種愛國精神,感染并影響著身邊的人。
平妹:讓人憐愛的“笨”女人
“你愿不愿意跟我去做飯?”,相對于物質豐厚的今天,這應該是最樸素的求婚了。但就是這樣的一句話,在講究“門當戶對“的時代,平妹,一位淳樸卻無文化基礎的農村女性,竟敢于沖破封建籠罩,就與鐘理和一同逃離“反對同姓結婚”的國境之南。他的決定,她都支持。在“滿洲”,他棄車從文,“我會照顧好家里的”,用一句話讓他安心。他的書出版時,她也只是能嘆氣“要是我也識字就好了”。他因染肺病需要開刀,她沒有絲毫猶豫便賣地救夫。他要養病休憩,她便去割香…

因為老師的作業要求而被迫看的這部電影,但卻好看得讓我這種渣文采的人都想寫影評。
其實說實話這部電影并沒有好到哪里去,但我評價電影從來都只是由自己的心出發,對上眼了,覺得好看就是好看。因此盡管它無論拍攝手法還是劇情演員表現等都不算出彩,我還是給它打了五星。
它讓我感覺到了,原來愛情可以如此簡單。
如果可以,我也好想當一回平妹~
他說你和我去燒飯吧。她就說好。
他說他不想開車了,他要寫書。她就說沒關系,我會照顧好家里的。
他的書出版了,她只想如果我也識字就好了。

《原鄉人》理想與現實的搏斗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075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