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hn 是英國的象征,在英國要撤離香港的倒計時階段,借John 的眼睛和攝像機,我們發現不一樣的香港,迷茫的香港,害怕失去自由、民主的香港。但是只要經濟能發展起來,中國照樣能給香港安全感。John 帶著不舍,帶著病痛,最后在美麗的維多利亞港睡去,手中的攝像機仍在在拍攝狀態,拍攝著英國侵略者離開后的香港,依然美麗,依然充滿活力。
John 愛著鞏俐很多年,一直都是默默在她身邊,但鞏俐卻守望著張,一個在中國道德體制下難以將她娶回家的一個典型中國男人。這也是一個象征,象征著英國對于香港的愛(香港是個寶地啊,,誰都搶著要啊),然而這種愛最終是要回歸到張(中國)的身邊。
whatever,香港永遠是中國的,這是一個不爭的事實,正如臺灣,我們是絕不容許任何人有任何**行為的哦~~~

John帶著哥們兒騎摩托到山上,他們舉著相機,哥們兒說,這兒光線佳,風景好,無聊。
你要拍一座經濟發達的城市,就不能去郊區長草的山上往下俯瞰一幢幢樓房,你要去拍小巷子 破屋子 偷口紅抹在嘴上偷煙叼的小孩子和屠宰場的案板,被剖開的鮮魚還跳動著的很小的一顆心臟;你要拍紅燈區最高檔的夜總會和幾百塊錢就能買一夜的站街女,你要走在熙熙攘攘人擠人聽不懂任何一句話的大街上看見一個戴口罩的姑娘。
她說她叫Jean。
我喜歡John看Jean的錄像時他移動畫面

在我倆生命交併的這一刻,
縱使沒有過去,沒有將來,
在我左,在我右,在我四方,
垂死一刻,你伴著我,
我只要妳生命中的一刻。
Out of your life, you give me a moment.
Me sure that, in spite of the past and in spite of the future,
this tick of our lifetime's one moment you love me.

為什么叫Chinese Box?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故事?故事之內還有故事?敘事上也幾乎是平行的,也沒有故事包裹故事。
每個人面對香港回歸都有每個人的看法,大陸有大陸的,香港有香港的,英國有英國的。首先想說整部片子彌漫著一種無奈和不安。鏡頭虛晃外加中間偶有DV鏡頭,晃動感更加厲害。還有就是不安,一種對未來對情感的不安。雖然Ji走了,最后還在攝影機里留著靜謐的表情,但他走得是留戀的,無奈的,依然也是不安的。他代表的英國,面對香港回歸中國,估計也是這樣的心態吧。
鞏俐試驗的大陸風塵女努力想要擺脫被人看不起的過去,卻又無力掙扎。魅力十足,時而曼妙時而楚楚。但想要嫁給紅頂商人卻因為門面問題無功而退。最后燒了照片,開始找另一個方向,誰知又是一條死路。最后看著雖然已經被殺但心臟依然跳動的魚,算是導演最仁慈的希冀吧,但這個希冀又有什么價值?無奈和安全感缺失依然存在。但在三個人身上卻只有鞏俐還有一些希望在。
臉上帶著情感和歷史傷疤的張曼玉,自然代表香港本身。看著單純、傻乎乎,有生機但滿身創傷。一直兜售小廣告,最后也是…

看<中國盒子>這部電影是因為一西方人說好得不得了。
圖書館里拿到光碟光看外殼萬萬不會想到是一部關于九七香港回歸的電影,好似一段中國姑娘與一老外的風流韻事,的確電影講的是一段令人扼腕的愛戀。
大陸姑娘與英國人的愛請只不過幾夜歡愉那么短暫,他們相愛至深而英國人娶不了大陸姑娘。在香港回歸那天英國人遍因血癌永遠離開了她,也在中國這片已屬于中國的土地上消失了,而留給大陸姑娘的是無盡的愛和重生的勇氣。
看完了疑惑不禁自問一西人怎么能說出這部電影好得不得了的話來。確實是好片,舉雙手贊同。

《中國匣》張曼玉領演,張曼玉,你真美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07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