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97372
“輕輕搖晃”愛才是最后的答案
第一遍看完有種悶住的感覺,感覺說到很多點但都沒說透,為了弄清楚到底哪些點沒說透于是二刷,二刷時基本上一直在心里默默彈幕。
因為小本+導演的東方背景所以期待有點過高。
中文臺詞不夠順,翻譯的語調也有些小學生念課文的僵硬感,所以感覺略怪。再加上翻譯身上沒什么戲劇點,就顯得這個角色的設置有些尷尬。人物的性格稍微有點弱,尤其是兒子和翻譯,不過也可能跟小哥表現力比較弱有關,好幾次錯覺他就是來襯小本和鄭佩佩的。
有些地方,用視覺語言可以表現得更好的,但導演選擇了用對白說出來的方式。少數戲劇沖突的位置可以略作調整。有一些線索放在了不易察覺的細節上,如果能提出來就更好了。有些地方好像對白和旁白區分不明確,二刷的時候發現其實是導演要的鏡頭剪輯方式。
到最后也沒理順三個主要人物之間的情感關系,每個人的態度都有些模糊,故事線也感覺缺了點什么不夠完整。
最后總得來說覺得導演想表達的點很多也很散,以至于難以用單一的故事線串起來,這也影響到故事發展的邏輯有時不太看得懂。這讓我想起小時候寫過的一篇命題作文
《舊約》中,人類建造巴別塔驚動了上帝,他變亂天下人的語言,人們無法溝通,巴別塔自此廢止。語言是人與人之間溝通的橋梁,但《輕輕搖晃》這部電影,告訴我們心與心之間的聯結,可以超越語言。
養老院里,珍和亞當共舞,亞當笑著用英文夸贊珍,看不見珍臉上的落寞。她用中文訴說對兒子的思念。他不懂,她也不在意,她只是想找個訴說的對象,一個安全的樹洞。珍和亞當在語言和文化的鴻溝中,達成了一種微妙愉快的平衡。而這個平衡并不穩定,伴隨著翻譯的介入,平衡被迅速打破。
她是含蓄的東方人,守著傳統的家庭觀念,無法忍受兒子的愛被他人分享。他是開放的西方人,及時行樂,獨善其身,坦誠自己的欲望與生活。幾個月的陪伴匆匆而過,他們走近,是貪圖溫暖,分開,是因為身邊的陪伴仍驅散不了內心的孤寒。
而最初,那個總是避之不及的理查,才是真正能溫暖珍的人。
她嫉妒他奪走了兒子的愛,他憤怒她用愧疚讓愛人窒息。
他們說著不同的語言,他們來自不同的年代,相同的是,他們對同一個人的深愛。
對同一個人的深愛,在他活著時
導演采用倒敘和插敘的手法來拍攝,想法挺不錯,就是敘事不夠清楚而且中間有一段重復了,一個半小時的電影光女翻譯就占了一段時間,而且后面Richard跟Kai媽媽吵架的時候,女翻譯也跟著把Richard的fucking情緒激昂地跟著翻譯給了Kai媽媽聽,這我覺得有點不太合理了哈,一般情況下作為第三方不應該是感到害怕或尷尬嗎,怎么還跟著主角情緒激昂起來了……仿佛在念演講稿一般。這部電影圍繞著出柜展開,實則卻是東西方家庭觀考量的比拼,從后面Richard跟Kai媽媽坦白Kai是gay的事實但他媽媽并沒有很驚訝就能看出來了
Lilting,輕輕搖晃,看到這個詞就想到片中本·衛肖扮演的理查德那雙在對面人臉上不斷游移的淺綠色眼睛。那么溫柔,那么清澈,仿佛永遠在對方的心房門口試探,卻始終不敢踏進。理查德曾把這樣的目光落到兩個人臉上:愛人凱和凱的母親珍。思緒萬千,千萬言語化作一斛苦酒獨自飲下,兩眼中都是滿溢的惆悵。是太多的思緒壓抑了情感的流露,就像是那首理查德怎么也哼不出來的《夜來香》,明明熟悉到魂牽夢繞,卻發不出聲。這是面對暴躁的戀人始終說不出指責話語的理查德,事實上也是整部電影未說出的內涵。
Lilting,悠揚頓挫,這就是一個關于語言和聲音的故事。記得曾有人做過研究,證明觀眾對一部電影的理解80%以上來自對白之外的東西:畫面、表演、背景音樂……18世紀以來又有很多學者和文人對語言提出過質疑:語言,究竟是溝通和交流的方式,還是把每個人隔絕成一座孤島甚至把人的心靈和思想隔絕開的壁壘?文字,語言,聲音,把完整的印象和情感提煉成一段抽象的符號
“輕輕搖晃”愛才是最后的答案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186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