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40790
【白色物質】Adèle Ado領演,還不是藍山的
晚上看了一部法國片《白色物質》,從開始收緊的一口氣,憋到結束還沒吐出來。又是一部講堅強的白人女性的電影,與《抵擋太平洋的堤坎》如出一轍,于佩爾也是在遠離法國的殖民地,看著一篇土地和收成,養著關系不睦的孩子,于佩爾頑強拼搏,與天斗與地斗與人斗,最后收獲一場凄慘。但《白色物質》更讓人震撼。
影片最重要的對話是:“離開這里我啥都不是”,“你放不下你在這里的所有”
電影的配樂,基本上就是貝斯在營造壓迫感的氣氛,屬于sound design一類的配樂。有一段配樂相當耐人尋味,一群黑人小孩學習叛軍拿著槍從山坡上走下來的那段,音樂居然顯得那么輕松,如此諷刺性的配樂。
電影不好看,三星完全給于佩爾
電影沒有明示時代背景,但在《白色物質》里,跨過這塊殖民地上的各種無法解決的歷史沖突,顯明的是生活里另一個密實存在,秘密實在而又很難公開遭遇的存在。更多是通過Marie N'Diaye的鏡頭——也許過分地帶有呼吸感了,我以為對準的是那些歷史之外的事物:它依附在那塊土地上每一個表面,大氣,植物作物,水以及對它們直截的接觸。
瑪利亞是在一個資本主義上升期確立信念的人物,她的父親像是一個關鍵,給予她種植園甚至她存在的一切——如果這么說不算太嚴重的話。但在歷史,傳續中的種植園是它跌宕行進的一個小小平臺,翻云覆雨手下沒有什么是恒久的。瑪利亞認可種植園——那種令人感動的勞作-收獲的天經地義——其實是不認可歷史跌宕。所以她的兒子受辱以后要去擺脫白色物質去加入未來;瑪利亞在困境中和兒子一樣加入了歷史,可加入的是過去。她用大棒敲斃父親——不管是為了自己信念的坍塌還是為了被父親“謀殺”的孱頭丈夫。在這里,歷史或很有疑問了。
可能不同于小說
一開始很不自覺地要猜這究竟是哪個國家,是什么戰爭,在哪個年代。后來隨著故事的進展,也就都忘了這些疑問。反正這些好像虛幻,又好像真實的事件,都在告訴我,一切都將一發不可收拾。
片中幾乎每個人物都被用了特寫,他們不同的處境不同的經歷似乎一直在存托于佩爾的倔強。每個人都在說著逃離,而鼓動大家逃離的,是直升飛機上一些白色物質對另一些白色物質的警告。然而,我們也不能確定,留下來,是不是另一種方式的逃離?逃離這種必須落葉歸根的失敗感?
如果一個女人可以鎮定地面對一些持槍劫路的匪徒,說著我認識你,我也認識你,我認識你們每個人,我tm還認識你舅舅!那么我們可以認定她就是一個不相信危機的人,她這種不信危機的鎮定是可怕的,卻又是飛蛾撲火般的脆弱。是的,她那么單薄地走在泥土地上,卻在做著一些果斷的勞動。這種讓人心疼的徒勞,讓我明白了,殖民,只是弱者的逃離。
當人們執著地聽著電臺的警告,告誡大家能走即走時,她卻把頻率調在雷鬼樂電臺,這種懶散的調調和整個時局如此不和諧。不和諧,便會被顛覆,電臺人的被殺
很沉悶的一部電影,唯一看不厭的女主角棱角分明的那張臉,記得挪威的森林最后一段關于皺紋的描寫,莫名的連那細紋都喜歡了!
喜歡自強自立的女子,還帶有的那份善心,但在電影中就眼睜睜的看著她慢慢豎起的大廈頃刻之間的崩塌,只是電影末段的十分鐘,所有的努力化為烏有,真他媽的!
電影的主旨是什么?那段歷史?那份自傳?非我族類,其心可誅?
電影我挺喜歡,但不推薦,悶且殘忍......,不看也罷!
于佩爾,這個法國女人,真是越老越有味道。當年只看到她骨子里有一種倔強,很少看到她的笑,如今依然很少看到她的笑,那份倔強卻在時間的老壇子中孕育出一份說不出的美麗氣質。難道是因為法國也跟中國一樣,明星青黃不接,年輕一代徒具外表,連花瓶的位置都是抬舉,還得那些老幫菜出來鐵肩擔道義,力挽狂瀾?
由于影片的故事背景牽扯到中國影迷最難以理解的西方種族問題以及非洲部落沖突問題,所以對于劇情理解基本上都是浮云,只能看看女主角長的怎么樣。
此外,喜歡咖啡的朋友倒不妨看一下這個片子,里面有阿拉比卡咖啡從采摘到烘焙的全過程。話說當年我還年輕那會兒,有一天突發奇想,打算將來有一天在中國混不下去了就去非洲種咖啡。看了這部片,我決定還是在中國好好混吧。
在一個放眼望去,街上拿槍的人比拿手機的人還多的國家種咖啡,簡直就是找死。我還不想為了那一杯純正的阿拉比卡咖啡,就冒險去給黑人當活靶子。
還不是藍山的。
【白色物質】Adèle Ado領演,還不是藍山的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555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