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刻,有一種困境。每當人們開始以他者的目光觀看另一種文化生產出來的東西,偏見就產生了。就像有些人在觀看《火山下的人生》這部電影時,想當然地會將影片中所出現的讓人費解的瑪雅人的文化形態看成是第三世界向第一世界做出的妥協姿態。無論導演多么真誠地描摹自己族人的生存現狀,攝影機多么客觀地站在一種觀察的視角,偏見依然會產生。
這并不是在觀看整部影片后作出的判斷,而是在觀影之前就預先設置的。可以說,我們已經養成了這種漠不關心、不再移情的能力。原因不在于觀影環境發生的劇烈變化

中美洲的危地馬拉對我們過于遙遠。
想起這個國家,就會想起1967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阿斯圖里亞斯及小說《玉米人》。這個三分之二皆為山地的國家,有著幾座著名的如富埃戈塔、胡穆爾科等活火山。咖啡、棉花、香蕉和玉米是主要農作物。杰羅布·斯塔曼特的《火山下的人生》(2015),即用極為沉靜的手法,還原和活化了瑪雅人卡齊格爾族的真實生活,極度邊緣又倍感憂傷。
影片的明晰,簡煉,生動,讓我訝異和啞然。訝異是說,通過女主角17歲的瑪麗亞,在火山下所遇到的情感生活及其演變,如同火山停息之后的熾烈

“火山下的人生”耀眼!Ixcanul&現實主義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3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