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75097
好看!《蒲公英》有感
這基本上不是在評電影而是在感嘆一本書。
電影很歡樂但我看的完全傷感了——準確的界線,是從卡車司機早晨在拉面店飯桌邊上的自我介紹開始。
Goro。
其實我完全是因為大江健三郎才想起來要看這電影,《被偷換的孩子》里,古義人深夜反復聽吾良生前給他灌錄的磁帶,思考是否還在17歲時森林茂盛的鄉間時候那個才華橫溢的少年就已經在兩人一生都沒有切實再正視的夜晚不知不覺遠走;阿亮寫的大提琴曲子沉靜悠長就取了"Goro”的名字。
比起電影我一向關注文學更多,也只是在一口氣看完奇怪的二人配后兩本才想起來要看一下吾良的原型伊丹十三的電影。大江的小說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的確從來沒走出過四國的森林——《被偷換的孩子里》,我那不知道被什么激發又被什么滋養茁壯的悲劇人物控一章接一章地發作到靈魂最深層:大江健三郎的書和以前看過所有的日本作家都不一樣,“終生好友跳樓自殺作為自己要如何接納”的議題也不是能移情體會的那種。
然而那個在他印象里才華橫溢的敏銳的英俊的和自己一起學法語讀詩的少年在許多年過去以后
曾經被食物治愈過吧?
隨著美食入口,之前郁結在心中的那些無助、痛苦、屈辱,通通被牙齒咀嚼摧毀,等待進入肚中一同被消化掉。情感上破碎的縫隙,被某種實體的食物所縫合,在稍縱即逝的短瞬,人們竟然迎來了一種完整感的降臨。不管是中世紀牢房里享用最后一餐的死刑犯,還是半夜加班后流連路邊攤的小職員,食物帶給人的滿足感似乎穿越了時空,從來就沒有變化過。
伊丹十三的《蒲公英》(Tampopo)講的是如何制作一碗完美拉面的故事。我很難找到語言完整描述這部電影帶來的感覺,因為它太過豐富
不是影評,是指南
1.客人從門進來,說“歡迎”的時候要看著ta,否則就埋頭工作,趁客人等待的時候,注意觀察他(觀察重點:他是不是趕時間、他餓不餓、是不是新客人、他喝醉了沒有、他是不是你要的客人);
2.下面;
3.切豬肉,不要切太厚,也不要切太薄,3mm一片最合適;
4.把做好的面端給客人,看他的反應,如果他直接開始喝湯,說明你的湯不是滾燙的,這是個致命的錯誤。
5.鍛煉臂力,換水動作要干凈麻利;
6.煮好的面入碗動作要流暢,不要拖泥帶水;.
7.整個煮面上菜的過程要控制在3分鐘以內;
微信公眾號:moviesss 首發于 MOViE木衛
野上照代(《等云到》)和橋本忍(《復眼的影像》)書中,伊丹萬作是被捧上日本電影神壇的人物(之一)。
如果伊丹萬作不是去世于二戰剛結束的1946年,而是多活二十年,他是否會改寫日本電影史?因為戰后二十年,幾乎每個人(小、黑、溝)都爆發了驚人創作力和電影第二春。在《電影旬報》導演排行榜上,你能輕松找到這些早逝導演的生命痕跡:除了《赤西蠣太》,封為編劇之神的伊丹萬作,并沒有導演作品能留下來。
大林宣言在《花筐》里,致敬了29歲去世的山中貞雄
影片的主線當然是tampopo 怎么做出理想拉面的故事。拉面是大眾食品,但即便是大眾食品也可以精益求精,做到極致,無論是湯的味道,面的筋道,還是服務的細致入微。但無論如何,拉面畢竟是平民食品。相比之下,影片中的白衣男子代表貴族,最后被亂槍打死,表明飲食貴族時代在導演伊丹十三眼里的終結。
主線之外,電影又有很多獨立的片段,各有各的妙趣。高級法國餐廳點菜一段對日本社會等級森嚴的嘲諷,令人拍案叫絕。位高權重的大老板不懂裝懂瞎點, 手下的人只敢照貓畫虎
好看!《蒲公英》有感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30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