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65501
《日常對話》1:影片起點是女兒對母親的感情糾結
《日常對話》─ 私人絮語下的溫柔印記
甫於今年榮獲柏林泰迪熊獎紀錄片的《日常對話》,繼去年帶著短片版《我和我的T媽媽》,成為各大臺灣影展的常客後,也入圍第53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日常對話》雖實為「日常」,也實為「私影像」的紀錄,但從中卻帶著導演黃惠偵私人情感的寄託,她不懼接受鏡頭下的凝視,反而勇於與媽媽提起過往,進而轉為自我反思的辯證詰問。同身為導演的她,不再只是鏡頭背後的人,而是願意走進鏡頭內,溫柔地剝開潛藏在傷痕下的心結。
「這麼多年了,我們卻都不認識彼此。」
在說起長片《日常對話》前,勢必要回溯它的短片版《我和我的T媽媽》。讓人驚嘆的是,同樣素材下卻能剪出不同意涵和敘事手法。即使利用相同問句開頭,進行關於「我是誰」的哲學思辨,但在《我和我的T媽媽》裡,透過李念修的剪輯下,反是從一個對媽媽陌生的角度開始出發。
與《日常對話》極為不同的是,《我和我的T媽媽》所產生的個人主體性較為確切,也就是「我」字的核心延伸,以「女兒」黃惠偵的作者角度去認識「母親」的家庭謎樣/同志生活
前幾天看了部紀錄片,《日常對話/small talk》,導演黃惠偵。經好友大蟲推薦知道的,果然很適合我。年近40歲的女兒即導演本人,拍下關于母親的日常,以及母女對話。特別之處在于,她的母親,是個女同。
這部片子有太多打動我的地方了。
1
紀錄片開頭,一個女性面孔映入眼簾。染成黃色的極短發,淡淡的眉毛,微微張大的鼻孔,淡漠的與主流審美無關的面龐,非常中性的穿扮。她每天上午給女兒和外孫女做好午飯,就出門呆一天;晚上回來后,就洗漱好回自己房間。和女兒、外孫女沒太多溝通,像半個局外人
因為是臺送奧的片子,就好奇看看。不得不說灣灣在人文情懷及人權關懷上比內陸強太多。同性、女權、家庭、暴力、底層社會等等,整部片子所觸碰的敏感點頗多,但很可惜每個點所涉及的深度卻不夠。讓我印象較深的是:母親的一個女友心疼地說道:“要是你媽媽不把那些錢花在女人身上,她就有套房子了,那些都是辛苦錢啊。”大致是這么個意思,她的表情和語氣讓我明白這應該就是真愛了吧,別的女友都在訴說母親如何說情話,如何買東西討她們歡心,唯獨她不是。另外往深處挖掘,母親身上矛盾之處太多
真實老T被迫當演員面對鏡頭。
現在年輕人都自由戀愛,不怎么需要媒人來介紹了。以前都是靠媒人的。
鐵T的兄弟姐妹都否認知道這個事,在鏡頭面前顯得慌張。
單親家庭,自己帶兩個小孩,可以方便帶女朋友回家。
——你支持同志嗎?——支持。——為什么?——每個人都有談戀愛的權利,為什么要分男的女的?又沒什么差,為什么要反對?這樣他們很可憐。
同樣是人,堅強地活在這個世界上。
女版段正淳,死纏爛打,追到了好幾個女朋友。
鐵T愛賭博,敗家?
老T的老公愛賭博、家暴,但她為了兩個小孩
第一部分
平凡、普通的問答 :女兒問母親如果往后我出嫁了你怎么辦 ?
感受:很普通的問題、每個家庭都會遇到這種事回答這樣的問題。 從回答中看出,母親的性格會有點兒 直率 任性 隨心所欲 沒有耐心 ,母女相處有一點小小的別扭存在。(不知道是因為問題本身還是有攝像機的原因)
【功能:把人拉的很近,共感、共情的東西 時間:02:31】
第二部分 生活狀態
描述了女兒生了孩子后一家人相處的現狀。
感受:在看這一段現狀描述的時候完全云里霧里,印象中除了老太太過后只記得小朋友很可愛
禽獸父親,母女三人過得都很辛苦。一開始母親的形象讓我有點不舒服,看到是做牽亡的更不是滋味,大概是看多了現在賣腐鮮肉們,真實的、年老的同性戀形象一下子視覺沖擊太大,后來漸漸看到她的痛苦、冷漠、忍耐、責任、害羞……一個完整的鮮活的人。
這部紀錄片更多是苦難母女間的溝通與和解,母親同性生活的部分不算突出,不過換成普通的女性,逃離之后應該會再“嫁”一位男性,找個依靠吧。
采訪女朋友那段,多數都回憶了這位媽媽的好,只有一個阿姨說她糟糕,辛苦賺的錢如何如何浪費掉
《日常對話》1:影片起點是女兒對母親的感情糾結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61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