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41673
震撼的歷史片 是什么給人插上自由的翅膀?——觀電影《音樂家》有感
昨天晚上,突然想出來看個電影,本來沒抱著有好片的希望,在大眾點評搜索。忽然出現了《音樂家》,排片少得可憐,而主演里居然有胡軍和袁泉,兩位低調的實力派,于是就果斷買了。下單的時候還是17.9,過了一會兒再看就變成40+了。
到了電影院,看到不少人在外面等候檢票,還以為會碰到熟人,沒想到,居然讓我包場了。這個片子是有多小眾?檢票員忘記檢票也就罷了,電影放映了好幾分鐘了都沒有人關燈。心想,我肯定撿到寶了。(每次包場都會碰到好片子,例如大四的時候看的begin again)
“吹起小喇叭,嗒嘀嗒嘀嗒,打起小銅鼓,德隆的隆冬……”小卡麗婭用生硬的中文唱起這首耳熟能詳的歌曲,等待再也不能回來的父親和日夜思念的闊克(俄文,最親愛的親人,指冼星海)。畫面流轉,遠在延安的小女兒也在哼唱這首歌謠,一首熟悉得再也不能熟悉得歌謠,串起了思念,瞬間將有了含含后不能看到小女孩受苦的爸爸打得稀里嘩啦,眼淚在鼻尖上打著轉轉……
戰爭在俄羅斯拍攝,總是那么充滿質感,包括美到炫目的日光劃破云層,如絲綢般照射;包括戰爭給人民帶來的苦難,一碗稀飯湯、一塊熟土豆
#電光幻影# 《音樂家》,澎湃的唱響,激情的歡呼,而背后離別的苦澀和艱難的獨行,才是力量的基石。
作為2019年北影節的開幕電影,《音樂家》一片,講述了冼星海先生深入異國他鄉,獨自艱苦而行,在獨特的歷史背景下,于哈薩克斯坦隱姓埋名,一邊生活一邊創作,等待重返祖國懷抱的那一天。這段經歷的譜寫異常平實,沒有太多的渲染和唱念,更像是把生活里的本來樣子翻出來給不知真相的人去看。影片中的冼星海先生,在異國結識好友,遇見善良的哈薩克斯坦人民,溫柔待人,亦得到真摯的回報,給予的牽掛
出發觀影之前,在網上看了劇情簡介,只記得主題是音樂家冼星海在蘇聯衛國戰爭期間流落哈薩克斯坦的故事,此外再無其他。入了場,發現只有一位觀眾,差點就成了包場,未曾想到票房如此慘淡。
票房的慘淡與人們對于冼星海的了解程度不無關系。對于冼星海,我想大多數人尤其是年輕人都是不熟悉的,我自己對于冼星海的印象,也僅僅是記得少年時代有一部名為《冼星海》的電視劇和為了紀念冼星海而易名的星海音樂學院。
但當唱起“風在吼,馬在叫”,我會熱血沸騰
電影的出品方說,《音樂家》被院線經理劃歸到好萊塢大片、國產大片、喜劇大片、甚至是國產文藝片之后,歸為第五類片子,統稱為主旋律影片,排片十分不樂觀。
但就是這樣一部片子,讓電影院里的觀眾在100分鐘里感受了戰爭的傷痛、親情的割舍、朋友的溫暖,還有音樂的力量。
冼星海是小學課本里的人物,但更多的人不知道他人生的軌跡,在創作了《黃河大合唱》、《九·一八大合唱》等作品之后,1940年冼星海赴蘇聯,為大型紀錄片《延安與八路軍》進行后期制作與配樂,第二年蘇德戰爭爆發,該片制作停頓
震撼的歷史片 是什么給人插上自由的翅膀?——觀電影《音樂家》有感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44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