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70635
浪蕩兒:我們總要長大
我只是要離開,跟這里,跟那里,都沒有關系。
我們總會長大,“某一天醒來,我們以為自己還是小孩子,可是,”我們已經再也不是以前那個每天放學回家,等著爸媽做好飯吃飯,然后接著一蹦三跳去上學的小孩兒了,我們長大了,時間快到令我們不知所措,總是言不由衷,誰知道呢。總有一天,我們要離開。
終其一生,我們又何嘗不總是在離開呢,我們想要新的生活,或者我們已經有了新的領悟,所以我們需要離開,去找更加符合心中標準的生活,不論快樂或者悲傷。
在無人知曉的清晨,大家都還在睡夢中,我在你們的夢中一個個穿過,去向一個未知的方向,不知道會是什么在等待著我,就讓我這樣離開,你們不要醒來,比較之下,我更加害怕告別,如果我們必須告別,那寧愿由我來只記得不辭而別,因為我害怕,有一天醒來,你們自己你都不在,而我卻獨自一人老去。
《浪蕩兒》是費里尼導演的第三部作品,卻已經顯示出其卓越的導演才華。
前兩部分別是《雜技之光》和《白酋長》,我還沒看。但是《浪蕩兒》與后來頂頂有名的《大路》,《卡比利亞之夜》,《甜蜜的生活》等相比,是最有故事情節的。那個年代,電影敘事在極盡其能事之后開始疲軟,越來越多的導演逐漸拋棄了傳統敘事,開始探索敘事的可能性,傾向于非情節敘事。費里尼是跟隨了時代的潮流,還是時代循著他的足跡亦步亦趨,這很難說,但與他后來的電影從外界轉而進入人物內心的深入刻畫相比,早期費里尼的電影仍然具有故事性,只是弱了故事應該具有的戲劇沖突,代之以相互之間有聯系的零散事件來表現人物的內心。
他的《大路》和《卡比利亞之夜》是以人物為中心的,視角對準了社會的邊緣人物,《大路》里是流浪藝人和小丑,《卡比利亞之夜》里是一位妓女,同樣,在《浪蕩兒》里人物仍然是處在社會邊緣的一群浪蕩兒。這與意大利當時正當興盛的新現實主義關注社會底層普通人的生活是有本質區別的。
在《浪蕩兒》里
一、法斯托
一位情場浪子,婚姻只會讓浪子們感到初時的新鮮,而后便是乏味和處于無奈的責任。電影的開頭場景中,旁白者介紹他的伙伴時說,這是法斯托我們的頭和精神領袖。我想這話是不錯的。即是浪子,怎么打發無聊又沒有頭的時間呢,追求漂亮女孩是個公認好方法,以其的高大英俊,風流倜儻,花言巧語,定有許多的女孩為他心旌搖曳,許其為白馬王子。自然,情場浪子的形象在眾朋友之中也是最風光的。
其中一場景:昏暗又帶著幾分荷爾蒙味道的電影院里,熒光屏上閃爍著亂世佳人一類的電影,法斯托的從點煙的一刻開始,就注意到了旁邊的美婦。她一襲黑服,濃妝濃抹,即使是在黑暗的電影院里,法斯托也感受到了她強烈的情欲。也許是因為新婚,他從前的浪蕩不羈與情場歡愉都被隱藏起來了,但是此刻法斯托忍受不了了。左手邊桑德拉溫情的躺在他的懷里,享受著夫妻間甜蜜的二人世界,而在另外一側,法斯托依然是縱橫情場多年的高手,調情的功夫并沒有被落下。而后,拋下不給其妻子去追尋美婦求歡。
其風流
浪蕩兒:我們總要長大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30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