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84932
【搖滾校園】用搖滾的方式質問“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這是第一次在長篇評論超過5坨的電影里寫字。
我把這視為墮落的開始。
第一次看這個電影是在05年,那時候我他媽單純的可以。按照分類標準,我覺得這是一部勵志片。講的就是一個人要為了自己的理想努力奮斗,不懈追求,總有一天,你會在舞臺上跳水成功。即使胖的有他媽二百多斤,也一樣會有無數的傻逼在臺下準備接你。
再一次看是前幾天的電影頻道。四年后的今天。我發現原來這就是講一個傻逼撞上狗屎運的故事。一個沒什么才華的搖青(應該是搖中了),碰上一堆才華橫溢的孩子,于是按照自己的設想,把孩子們組成了一個樂隊,上臺演出,獲得成功。并且大俗套的在最后,成立了自己的演出公司。不厚道的想,這廝終于可以靠著這幫孩子住上大房子,開上大車子,摟上大胸脯了。
以上的百十來字說明,電影沒變,是老子的心態變了。
我有一同學,外號毛驢。從初中開始一起聽搖滾。去年丫辭掉工作,追求著自己搖滾的理想去了北京。三個月后鎩羽而歸。到現在還在家坐著。三十歲的男人,沒了工作,沒有老婆,爹娘下崗,沒事了就到處蹭飯。話說丫當年抄起吉他
當看到杰克?布萊克飾演的杜威?費恩以一種難以理解的癡迷狀態沉醉于搖滾樂時,恐怕每一位觀眾都會忍俊不盡,尤其在影片《搖滾校園》的開頭他自我陶醉的夸張表演方式很能令人發笑。沒錯,這是一部喜劇,但同時它也是一部搖滾電影,只不過以并不太正統的方式表現著一種搖滾精神和對它的那份執著熱情。
同影片中的杜威?費恩一樣,演員杰克?布萊克在真實生活中也是一位狂熱的搖滾樂迷,他甚至有著自己的搖滾樂隊。也正是因為這種源自真實生活中對搖滾的那份熱愛,杰克?布萊克才能夠恰如其分的演繹出杜威的那份熱情和癡迷,在這樣一部喜劇影片中被他夸大后,于是便成為了我們眼中的笑料和樂趣。
為數不多的成功搖滾樂隊是建立在大量地下樂隊奮斗的基礎上面,而正是那些狂熱的樂迷們組成了那些眾多的地下樂隊,他們渴望成功、追逐夢想。而影片中的杜威費恩便是其中一名,但事實上他并不成功。或許他并不具備足夠的才華,而且他離自己的夢想遙遠并且有可能越來越遠,但是搖滾在他心中的地位卻是不可磨滅
這個世界給我們很多顏色瞧,但我們可以用出色給它瞧瞧。
被外界的壓力包裹著,使得我們無法釋放最本真自在的自我。就以自己最放松,最自如,最自信的模樣對待一切束縛。
孩童的時期,他們具備著許多領域的天賦,老師可以盡情發現,最大的支持去讓他們做自己天賦異稟的事,不要埋沒他們,給予鼓勵,讓他們快樂的度過童年的每一天。JUST FOR FUN!
還是在看電影上得知這部電影的
開頭簡單交代了一下 然后直接進入正題
或許 搖滾 是潛藏在我們身體里的不安份因子 在合適的時間里就會爆發出來 一發不可收拾 臺詞還是很幽默的
主人公和女校長一起約會的那段比較搞笑
搖滾了身體 搖滾了靈魂 搖滾了細胞 搖滾了人生
有夢想就去追吧 短暫的人生 有什么是能比去追求夢想還更有意義的事
年齡身份男女尊卑 在搖滾面前全部平等
在漸漸失去自我的年代 看這樣一部影片 值得
杜威用搖滾吃飯,用搖滾說話,用搖滾表達喜怒哀樂。
可是誰都不知道那叫做搖滾,但是他們明白那很吵人,讓人惡心。
不管你搖滾與否,先把房租落實。
搖不搖、滾不滾其實本無所謂。只要能進池子里POGO一曲,大汗淋漓的走出來,坐下喝半杯涼啤酒就OK。
苦苦掙扎。
換臺換到CCTV6時正好看預告要播《搖滾校園》,作為精神上的搖滾青年L先生十分興混,我也就抱著開開眼界的心情跟著看了。看完我很郁悶,搖滾的精髓不是叛逆么?可這明明是很主流很商業的勵志電影啊。
好吧,只能說,我依然欣賞不了搖滾,尤其是披著搖滾外衣的商業片。
看完最大的感想,就是《死亡詩社》真是經典中的經典,歷時幾十年,依舊在不停地被新瓶裝舊酒,不斷地被翻拍。什么是經典,這就是經典。從不翻拍別人,專等別人來翻我。真正的名人也一樣,從不說人是非,專等別人來說我,嘿嘿。
【搖滾校園】用搖滾的方式質問“什么才是好的教育”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98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