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69894
蜘蛛女之吻:經典同性片 嵌套敘事的互相印證
“She is…Well, She is…”
電影開始于一個女性稱謂,墻壁上的光影映射了一個封閉而又狹小的故事空間——監牢。莫利納的聲音在狹小的空間里帶來若有似無的回音,他的呼吸隨著故事的情節此起彼伏。
William Hurt扮演的莫利納讓人無可指摘。他并沒有追隨大眾想法用過于嬌柔的行為和造作的嗓音來詮釋一個渴望成為女人的莫利納。但影片開始當他關節明顯的手指順著自己的男性身體線條從上及下慢慢劃過時,充滿誘惑的女性氣息逐漸從他的指尖、坐姿、和輕踏地面的腳趾透露出來。他男性的身體配上偶爾不由自主的女性動作,或是食指尖輕抵脖頸,或是大腿并攏傾坐于床上,或是壓低腰部翹起臀部從床位欄桿間露出半個上身,讓人感覺到毫不違和的男性與女性的完美結合。這就是William Hurt詮釋的莫利納,一個渴望成為女子被好男人呵護終身,卻在最后因自己所愛之人的事業追求而獻身的男人。一個愛男人的男人。
電影相較小說進行了部分刪減,莫利納給瓦倫丁講述的故事被減少至一個半(蜘蛛女的故事也簡短而干脆)。可故事情節的這種刪減改變并沒有改變原著構建的一個感情空間
蜘蛛有著讓人毛骨悚然的外表,有著令人不敢靠近的姿態,有著可讓人致命的毒液,但這種種特徵都屬於蜘蛛這種生物的生存權利表現。我們發現不了它們溫柔的一面只因在各人心中早就把它們定為惡魔的寵物。其實,蜘蛛是用情專一的動物,就算連惡名遠播的“黑寡婦”也是如此,爲啥這樣說呢?難道把愛人留在這個塵世真的是最好的選擇嗎?它們把公蜘蛛殺掉,這個行爲其實是雙方效應,你情我願,你明我意。而《蜘蛛女之吻》讓我更能用另一種思維方式來揣摩人類另一種的愛。
同志片看得不多,但基本上每看一部都能帶給我其他愛情片不同的感覺。同志片的格調基本上都是哀傷的,可能是因爲這種愛情直到現在都還不能夠完全脫離世俗的眼光,但另一方面,它們正蔓延與各人的心,往往把其他異性愛得不到並且渴望得到的東西張大起來了。《蜘蛛女之吻》這片有三個方面足以讓我把它歸為我心中最佳的同志片列表中。
一, 電影中的電影世界。從一開始,導演就用一個猶太間諜電影來帶領我們去剖開兩個主角的內心,窄小的獄房是路易沙的舞臺
電影《蜘蛛女之吻》似乎刪減了一些小說原著的內容,但是采用了小說原著的主旨以及基本的敘事結構,由此保證了電影的深刻性。電影的主角是兩個監獄中的犯人,一個是政治犯瓦倫丁,另一個則是個同性戀犯莫利納。電影的主要內容同過二人的對話構成。瓦倫丁具有典型的革命者氣質。視野宏觀,時刻以國家和革命的利益為自己言行的依歸,帶有強烈的崇高性。他意志堅定,不畏監獄的酷刑和生活的艱苦,甘愿為革命的事業而犧牲自己。他又是充滿智謀的,始終保持警覺,能夠做出獨立的判斷。而作為同性戀,莫利納,帶有明顯的女性氣質。心思細膩,感情豐富,膽小,向往愛情,注重家庭的和個人的價值。瓦倫丁象征著革命意識形態,而莫利納象征著小人物和女性的思維。他們的對話,則象征著兩種意識之間的對話。這是很有意思的,引人思考。瓦倫丁的話語中充滿了宏觀成分,他討論的更多的是國家的未來、專制政府的邪惡、革命事業的斗爭。莫利納則專注于講述他的愛情,他心儀的對象以及他對母親的愛。他們站在兩個層次上對話。彼此間產生了某種交流障礙。對于莫利納來說
沒有看過原著,只看了一遍電影,就貿然寫下評論,僅代表個人感受。見笑了。
《蜘蛛女之吻》改寫了革命者一貫的銀幕形象。在和平時代的人看來,革命者都是憤怒的、將革命的意識形態貫徹在生活每一瞬間,俗話說就是愛撕B.看似目標不清晰因而莫名其妙。
但是《蜘蛛女之吻》重構了革命者的形象,和革命的意義。Molina一開始不能理解瓦倫丁的憤怒之來源,認為他清心寡慾和對行為規律的執著是毫無意義的。但是在朝夕的相處中,Molina愛上了瓦倫丁。他說,最好的電影就是愛情電影。這代表了Molina的人生信念,他想找會真正屬於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幸福,出於“愛”,他主動選擇走上了革命的道路,他在現實生活中其實是很笨拙的,最後他走向了Lydia,也是天真的。但是,就如夢中?Marta所說,你不知道他死的時候是幸福還是痛苦。我們無法評價也不應評價這份革命的代價,“犧牲”,是應該的或是不應該。革命者的形象是柔軟的。
而瓦倫丁的線則不同了。瓦倫丁一開始的憤怒、粗暴的,一身正氣,大義凜然。後來他跟獄友,也是Molina談起了愛情。在此,愛情
《蜘蛛女之吻》改編自阿根廷作家普伊格·曼努埃爾的同名小說。影片的主要場所是一間牢房,這里關押著同性戀莫利納與政治犯瓦倫丁。莫利納通過給瓦倫丁講述影片故事來打發時間,然而接近瓦倫丁卻是當局給莫利納安排的間諜任務。影片的最后莫利納愛上了瓦倫丁,他在當局面前隱瞞著瓦倫丁的秘密。假釋出獄時,他答應了瓦倫丁為他傳遞組織消息,因被警察暗中監視,莫利納在混亂中迎來了死亡。
影片開始時,扮演著電影女主角身姿妖嬈的莫利納似乎在用他的姿勢告訴我們——盡管他的生理性別為男性
小說是阿根廷作家曼努埃爾·普伊格寫于1976年的對話體作品,獲得了若干文學獎,也是他一生最具影響的作品。不過因為涉及同性題材,竟然曾被列為十大禁書之一。可實際上如果單純把《蜘蛛女之吻》解讀成同性戀小說,會把作者生生氣活、再活活氣死——要知道,一直以來本書可是被界定為政治小說,而非同志文學。須叔只能說,同性關系是作為《蜘蛛女》重要和必需的敘述手段而存在。因為只有它才適合作品里非常特殊的環境:監獄。
小說的重頭戲是里面五六個蕩氣回腸的故事——但是故事的脊梁還是兩名囚犯的較量與融合。有趣的是,每一個插曲故事都敘述完整,但是在作者的生花妙筆下,不僅沒有喧賓奪主、分散讀者注意力,反而把主線襯托得晶光燦爛、熠熠生輝,打造出更具包容性的整體效果。這真是一種天賦!每個故事拿出來都可以獨立成篇,或奇情、或魔幻,或比現實更殘酷、或比想象更瑰麗。你不得不承認曼努埃爾·普伊格的敘事能力和語言功底都相當驚人,這和他從小接受阿根廷傳統故事演繹的熏陶,和一生長期四處流亡有關。在接受拉美各國“講故事”的潛移默化后
蜘蛛女之吻:經典同性片 嵌套敘事的互相印證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549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