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臺灣上映,到金馬,直到串流平臺上線,稍微關注臺影的朋友應該都不會錯過這部影片。但就像有朋友說的,“半場好戲”,前半段阿泰的主軸出現之前,大霈作為一個首次擔正大熒幕女一的演員來講,確實把我吸引進了導演的故事裡,甚至會隨著她的情緒起伏產生共情。但後半段阿泰的“慢”搶佔主導之後,如何在有限的場景以及大量幾乎無對白的肢體表演中始終抓住觀眾,這部影片顯然不足以獲得一個及格線上的分數,我甚至無法產生任何“愛情”的合理化邏輯。難道當你知道一個男生從小對你念念不忘並堅持寫信
影片有著經典的AB面敘事,喜劇表面下隱藏著悲傷的情節,想法不錯的奇幻設定,只可惜這個故事邏輯漏洞過于明顯,形式的精心設計也許是影片唯一的優點。
如果把影片拍成純粹的兩個人的愛情故事,這個漏洞或許可以部分忽視,但影片后段曉琪父親的出現表示創作者試圖解釋世界觀,也是影片深挖價值的開始,但是這個開始沒有闡明問題,卻引出了更多的問題。
單純的愛情電影可以不講究邏輯合理性,但如果影片一定要上升到哲學思考,那么邏輯的嚴謹是最基本的要求。
影片的世界觀是,部分的人類由于日常缺少了時間

金馬獎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原著劇本……差強人意吧。
故事主要依托于兩大設定:木訥男主的癡情,時間累積的退補。
前者被詬病頗多,有說不真實的,還有直接罵變態的。我倒覺得“每天往一個無人問津的郵箱寄信”這種暗戀方式可以理解,后面跟蹤渣男和與(不會動的)心上人拍照的舉動也不算出格。至于男女主角各自視角的兩段法敘事,算是借鑒了豆瓣封神片《怦然心動》?
后者秉承陳玉勛慣用的魔幻風格,腦洞挺大但漏洞也很多。舉世皆靜我獨行的場景,讓人想起《超市夜未眠》(以及島國某類愛情動作片)

真好啊,看完之后有一種得到治愈的感覺。男女主青澀的愛戀,一段跨越時空的緣分,在荒誕奇幻的現實世界恰好挑著情人節這天上演了。
從小到大無論干什么事情都快一拍的女主,突然發現30歲第一次過的情人節消失了,她不信,而且剛交的男朋友為什么也不見了。女主開始一點點沿路找出線索,拼湊出自己生命外一直存在過的一個人。那個人就是男主。
男主剛好和女主相反,干什么事情都慢一拍。但是自從車禍之后,遇到小時候的女主,他便記住了這個女孩,默默地喜歡著。
直到成年以后,他成為了公交車司機

“消失的情人節”暴贊愛情片 今年的金馬最佳,為什么不受待見?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