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人心的民族傳統鳥嘴發型、尖嘴鞋,黑色外套加白色襯衣,讓他們看起來像群企鵝,呆萌、滑稽。家族從里到外包括小孩,寵物都繼承這一特色,像是這個民族與生俱來的顯著特征,也是他們辨認同類的根據。而失語的脫發流浪漢則天然被拋卻,但他一直緊追不舍,從未放棄融入,像極了在異國被遺棄的鄉愁和民族氣節,在雪中施以援手,也拯救了統治者樂隊經理。
經理的作派令人扼腕,他不生產任何貢獻,而最先享受所有生產的得益,并掌握分配大權,在資源與無產階級之間豎起高墻。在整個團隊走向下坡路,下層苦不堪言
昨天晚上又去了大夢,本來想看梅麗爾·斯特里普的《蘇菲的選擇》,結果片子有兩個半小時,看完就接近十點鐘。實在是不好意思延長店員們的工作時間,盡管他們非常友善,乃至我每天都只看一塊錢的片子都耐心地幫我放。
后來跟大家一起看了貓貓推薦的公路電影《列寧格勒牛仔征美記》(導演:郭利斯馬基),這個片子講述的是一個芬蘭偏僻山莊的古典樂隊遠渡重洋,來到美國,本想在紐約發展,結果被酒吧老板以“現在流行的是搖滾而不是古典”為由支往墨西哥的故事。整片時常78分鐘,包括搖滾,古典,鄉村,爵士在內的各種音樂元素融入其中,通過牛仔樂隊由北向南的巡游而一一展示在我們面前。兼收并蓄的美國各地所流行的音樂風格大有差異,東北部是爵士,中部是鄉村,再往南是搖滾。
經過20世紀早中期的兩次世界大戰,北美成功地取代歐洲,成為了世界中心。它雖成功地接納了來自世界各地的文化,短短200余年的建國歷史卻總無法改變期文化沉淀根基不穩的事實。終淪為“文化工業”的濫觴之地。它還是世界上最能讓異鄉人找到身份認同的地方

可以看作一部音樂電影,也可以是一部公路片,你當然也可以去揣摩其中的政治暗喻,但就著單純的喜劇電影視角去欣賞也十分的有趣。怪異的發型,古板的著裝,和發型一樣怪異的鞋子,這一個樂隊從冰冷的寒林與麥田里來到繁華雜亂的美國,然后開啟了一段音樂的歷險。越往南邊走,歌曲的風格就越自由放浪,從最開始的民族歌曲,然后是紅色鄉村音樂,再到輕搖與重金屬,我對歌曲的研究實在欠缺,但我相信如果是音樂愛好者看到這部電影,一定會有會心一笑的共鳴。設置的角色也很有意思,禿頭男人渴望加入這個團體

一群蘇聯土著樂手企圖打入美國市場,在集權制經理人的帶領下屢挫屢戰,過程中經歷思想覺醒,由被動接受平均主義每人分到啃一個蘋果(經理人在吃肉),到revolution然而能力不足以支配民主,經理人重新上位,最后他鄉遇故知,一位4歲來到美國的蘇聯表哥加入樂隊,帶領樂隊取悅市場,最終在墨西哥取得成功(經理人于黑夜消失于美國)。
很動人的一段,是樂隊在面臨崩潰即將轉讓的酒吧演出一幕,認真的唱著關于自我(蘇聯)的剖白,那是全片難得的認真時刻,雖然仍然因為冷面嚴肅而充滿喜感,但臺下觀眾聽完卻說

酷呆的發型,酷壞的經紀人,酷爽的幽默,一切在干凈與輕力之間自如前行,喜歡頭上只有一撮毛對樂隊癡心不改的追隨者,喜歡加油站前一開車門易拉罐泄出一地的情節,喜歡最后在電吹風和酒精之下復生的樂隊成員,喜歡客串賣車的賈姆許,所有一切,喜歡的很自然。

列寧格勒牛仔征美記:阿基·考里斯馬基監制,小飛機頭的頭發也會長長的!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7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