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97104
《賭棍》Being-towards-death
吉姆說我想要的太多,愛情,房子,鈔票…我想說我也是,吉姆說我現在做的事情對我沒有意義,所以隨便了,等我有找到下一件有意義的事情我就不這樣墮落,我想說我也想這樣,但現實不允許,電影里賭的是鈔票,前途,愛情,人生,我們現實生活里我賭不起,希望也有一天放下一切,為了追求而追求,我也不是賭徒!
故事實在吸引人,感同身受的體驗讓人不得不相信故事的真實性;
導演達到了,看不出任何導演痕跡卻又給人留下了,對電影整體愉悅地觀影印象的頂級巔峰;
表演的差勁之處在于,中近景時的對話還要看提詞板,背不下臺詞你做什么演員!
亮點之處在于優秀的身體語言與一張看上去就不開心的臉,你沒輸過,就體會不到這種滋味;
攝影之考究,尤其在景深層次與畫面構圖上煞費苦心,這樣有更多的用變焦來敘事的可能性,鏡頭隨著故事的緊張程度變化景別和角度,運動時又不顯突兀,是讓影片回味無窮的又一法寶;
總體柔和的光亮,沒使用任何特殊光效,保證了鏡頭內所有物體的立體效果,全貌的展現陰影和光源方向的自然性;
美術十分細致,整體畫面色彩搭配妥當,人物形象的鮮明——通過準確的道具、服飾、場景搭配得當突出表現人物性格、生活背景、同時幫助故事發展;
錄音感覺層次分明,在什么樣的環境,環境內雜亂的影響故事敘事的一概不體現,一定是實景實地錄音,為錄音效果而走過戲。
配樂、畫面內音樂、音效、都是一級棒的感官享受,貼切的吻合劇情需要;
進化決定人性,成長決定任性。
大家可能都玩過大小,連過四關,已經可以讓你獲得賭本的16倍。一個贏得賭本16倍都不收手的,已經不能稱作賭徒了。因為誰都知道,你不斷累積的押大,不論你連開4盤,還是連開20盤,只要在開小的哪一盤之前你沒有將累積的賭本撤下,你永遠都是輸。病態賭徒要的贏錢而導致多巴胺的分泌產生愉悅感。男主角在贏的時候不論面部表情還是肢體語言都沒有表現出愉悅的表情。只能說他在自殺。
故事結局大家都看見了,雖然老套,但是也是正常心理人士所期望的。男主角所要表現的無所謂,錢無所謂,生命無所謂,親情無所謂,甚至愛情也無所謂。他要的是什么?用錢、生命、親情、愛情去涅磐自己。最后表達的不過也就是人性的回歸。我欣賞這種任性。
任性源于不滿,但是感恩讓人性回歸。
現代社會許多不成文的準則在告訴我們,這個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的。
前輩們用圓滑的處世之道告誡我們“話不要說死”。
“這個方案還不錯,但是再考慮下有沒有其他的可能?”
“這個價格有點高,價錢我們回頭再商量商量?”
“我也不確定喜不喜歡你,不如先來個曖昧期?”
“我直接拒絕的話對方肯定會難過,所以我要不要違心地說點好話?”
保留中立的可能性,用不敢承擔決策風險的搖擺姿態,去給自己留一線見風使舵的機會,讓我們得以在很多關系中找到一個模棱兩可的緩沖地帶,歸根結底是在制造一種安全感
看了很多評論,好像都在說男主怎么深陷賭博的泥潭,又怎么努力擺脫因賭博造成的困境,還有幫助男主算賭賬的。我想說,這不是本片想表達的思想,not even close,因為男主根本就不是一個賭徒。
男主對賭博根本不感興趣,從他一開始的賭博過程就已經開始體現了,贏了之后反復全壓,而且叫牌毫不講究技術(稍微懂21點的人應該就會發現,男主有次前兩張牌是18點,可他卻繼續要牌,把發牌人都叫蒙了,這么大的點數繼續叫,就等于找死,結果要了個3點)。男主這是在賭博么? 他這是在挑戰極限。
我們從片中可以了解到,男主家境極好,同時又是個天才。他憑借一本書,成為了大學副教授,我感覺對于他的年齡來說,應該是個不小的成就。書雖然沒賣多錢,但能直接當副教授,說明學術價值應該很高。但他對于他的這種成就感覺太容易了,根本就什么都算不上,從他上課的態度等就可以看出來。片中還刻意描述了周圍人對他生活的羨慕,拉莫和白人老大。他感覺這些都太不值得一提了,他認為天才就應該證明自己,做別人做不到的事,從他跟網球學生對話和對女主的評價上
賭徒看這部片會更感同身受。
除此之外,有些地方我四五年后依然沒能看懂。比如第一次上課那些對白。
這里想厘清一下主角大概的還債過程。
開頭欠韓國人24萬,跟黑人借5萬后還韓國人4萬,所以欠韓國人20萬,記為-20。
欠黑人的5萬約定要還6萬,記為-6。
籌劃打假球后,跟胖白人借26萬,利息沒說,本利大概是-30;再跟韓國人借15萬,也沒說利息,大概是-18。
至此總債務=-20-6-30-18=74萬。
跟韓國人借的15萬,是給學生打假球的酬勞。胖白人的26萬私下投注假球,贏后資金額未知,記為X。
贏了假球后
《賭棍》Being-towards-death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832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