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95705
“寧靜的熱情”改變自己是神,改變別人是神經病
影片展現美國傳奇詩人艾米莉·狄金森的一生
影片一開始便是老師讓即將畢業的女學生在“上帝”和自我之間做選擇,和所有的同學不同,艾米莉獨自選擇了自己,同時也選擇了孤獨,她像一個與世俗抗爭的斗士,鋒芒畢露:“我根本就沒有被喚醒,又怎么去懺悔呢?”一出場就預示著她此生的叛逆與獨立。
艾米莉的父親是鎮上最權威的律師,姑媽是一位詩人,但無論是在劇院聽音樂會還是在家里談論詩歌,艾米莉都沒有附和長輩的觀點。她由衷地贊賞歌劇女演員的藝術天賦
畢竟是傳記類的作品,感覺有點冗長沉悶。我看到了Emily內心燃燒的熱情,對于生活,對于詩歌,對于親情,最值得突出的就是對于。God的獨特解讀,對于自由,男女平等,公正,正義的不懈追求。她說世界丑陋不堪,她也質疑過自己“難道真的是我太嚴苛和高標準了嗎?”這樣的格格不入,即便是面對爸爸的責令,弟弟出軌的強詞奪理,她依然不屈服,是那么地鏗鏘有力,她每一次和溫妮激烈的爭論,充滿力量的話語和堅定不屈服的眼神,讓我看到了她的絕對的勇氣。其中的突出點莫過于對于女性的自由和平等的追求了吧
非常理解為什么會有人覺得影片冗長無趣,一個終其一生尖酸刻薄的老女人孤獨至死便是絕大多數人感受到的全篇主旨。若是五六年前未曾入世的我,估計也會這么覺得。
然而這部影片于如今的我,更多是漸入佳境的感慨。
如果起初只是于格格不入中來抗爭,那后來更多是與所謂“俗世”爭鋒相對,不肯退讓半步城池,直至斗爭的對象變為形容枯槁一點也不美麗的自己。對自己的嚴苛半是自命不凡,半是固步自封,最終也將自己變得渾身利刺,在他人眼中如同怪物。
幸好在這么大的房間中,還有一個人能將你的心看清——她帶著最驕傲的面容,最接近未曾看向你的神明。
曾經艾米莉的《我為美而死》與瓦特蘭德的《生與死》是我心中長久的慰藉,在這個社會禹禹獨行之中,我也同樣能體會到作為女性發聲的困難——更可怕的是,那是從小就有而從未離開的。若是我曾經偏激,那是我年紀尚輕,若是我終于選擇性沉默,那便是我終于學會無聲的抗爭,卑微地屈服。
我做不到像艾米莉那樣,學會在空白中造一艘船,在寧靜中放棄自己的所有。
可我又記得她說三點過的夜里最為寧靜
“寧靜的熱情”改變自己是神,改變別人是神經病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8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