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的人只是離開而已,不會為留下的人平添自由。丈夫搬走,子女長大,母親過世,黑貓送人,教材不續版……都是一些凌亂而庸俗的生活場景,沒法高蹈,不過那是後話。我們看似理性又冷靜,努力做一個有原則的好人,甚至還可以偶露嫵媚,但遠遠沒法釋懷。
離婚處理得很節制,或許同樣是教養的負擔——在感傷、挫敗甚至災禍中,不能表現得太失儀、太逾矩(包括在女主自己媽媽的葬禮)。最火大的是前夫帶走了列維納斯和布伯的書,以及書裡的筆記。分手分居還要分書,“真TM混賬啊!”
女主避世小憩

因為看的是法語原聲無字幕版,所以并沒有完全看懂,尤其是關于哲學的討論。
但是感受到了女主人公的輕盈,雖然她生活似乎一地雞毛,如果換一個角度拍,可能會把她拍成一個中年怨婦:被老公背叛,被母親的事拖累,平凡重復的工作。可是這部電影拍出了她的輕盈感,她總是跑來跑去,尤其是于佩爾演的太活靈活現了,個子小小的,有點駝背,手腳都短短的,可是很靈動,看她跑步的影子,完全沒有中年感。她也很安靜,一直在思考,在看書,看書的樣子很美。
我最有感觸的可能是她的家,和所有巴黎普通人一樣

之前聽到過一句話,自己很是認同——讀書的意義是什么?以理化情。
今天看《將來的事》,里面的女主人公是一個四五十歲的中年女性,正在經歷著親情、愛情、工作的三重打擊,母親每天尋死覓活,生活了二十多歲的丈夫要離婚,工作上一片瑣屑。可是片子里沒有歇斯底里、沒有抑郁低沉,有的只是從容冷靜。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女主人公作為一個哲學老師,多年的哲學閱讀、積淀帶給她的——讓她可以從容冷靜地去分析、面對生活中的一切變故。
可是“理”真的能化“情”嗎?我們真的能如莊子那般

假如一切都失敗,該怎么辦。
中學哲學老師快60歲了,簡潔明快理性克制。有時扎著馬尾,一般都是披散著。花裙子、明亮的內搭和高跟鞋。化淡妝,一定要用上口紅。家務活也是要做的,不大操大辦,也得把煮好的飯給丈夫孩子留著;鮮花不能少,去探望母親要拎著行李,也要把海邊小屋的花帶給媽媽。過日子也很普通,還會把宜家的袋子從垃圾箱里撿回來。
媽媽年齡大了,經常叫救護車,幾次要自殺,沒有精力時間照顧她,只好送往養老院。
孩子都已經長大了,離開了家,不再依賴媽媽。

【將來的事】平靜地生活吧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8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