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86765
看片筆記——《阿爾及爾之戰》
一九五四年十月一日,以法屬阿爾及利亞首都阿爾及耳的卡斯巴為中心,爆發了阿爾及利亞人反抗運動。這是由于阿拉伯人憎恨法國人長期統治而引起的。人們四處搞破壞,法國政府發覺事態嚴重,便于一九五七年十月七日,派馬丘將軍率領四十萬大軍駐于斯拉姆地區,但是暴亂仍層出不窮,法國人的鎮壓行動已明顯升級。阿里.拉波安原只是一個以扒竊為生的小偷,由于他的果敢和身體力行,而同時與賓米提成為阿爾及利亞獨立運動的領導者。某日,阿里男扮女裝上街,最終還是被發現,他們跟蹤他并突襲了基地,阿里等被處死。但阿爾及利亞的人民斗爭情緒越來越高漲,這股勢力不容阻擋。本片是曾獲威尼斯大獎的半紀錄影片,完全利用當地民眾所拍攝而成,因此,呈現于觀眾眼前的是一部忠于史實的獨立戰爭影片。
本片是歐洲電影批判殖民主義的先驅典范之作。首先得正視其「第三世界電影」的胸襟:即替被殖民者壓抑了的實存賦予音容、重塑形骸,以形式的翻新為手段。導演動用左翼普及美學策略,主角不再是個人而是人民,更以可跟紀錄片亂真的影象語言
再看意大利導演Gillo Pontecorvo《阿爾及爾之戰》(1966),還是胸口疼了半天,沉郁無法疏解……不確定此片對學生們影響有多大,經過當代大眾媒體反復“反恐”洗禮的人們,已不大能從1960年代反帝反殖的全球時代背景和立場出發理解暴力,只能譴責和等同各種暴力,從而掩蓋問題的實質:殖民者的日常暴力造成的苦難(英文維基百科關于此片的詞條寫得非常扭曲本意)。Pontecorvo如此描述這部電影:“這是獻給為獨立而抗爭的人民的禮贊,不僅在阿爾及利亞
2021-03-10
興樂園電視
這是一個很玄的互動:殖民當局的讓權、寬松和改革,究竟是給了誰更大機會?是給對方合作派提供更多機會,支持和協助殖民政府穩定地轉向本土化,維護對宗主國的忠誠?還是授民族主義一派同自己對抗的平臺和武器,合法地擴展自己的勢力、走向獨立?尤其是在一個法治以種族分野、偏頗的國家。
他們并不否認法蘭西文化,而正是法蘭西精神和它的自由傳統,給了他們行為和訴求的正當性。他們認為,原住民作為多數的利益一直被犧牲。殖民化過程就是對原住民部落的掠奪
Compartmentalization and Violence
“The colonized world is a compartmentalized world.”(Fanon, 3) This statement rings as a precursor to the decolonized world we live in today. As we proudly stress that the age we live in is characterized by globalization, compartmentalization sounds foreign to us. Yet it dominated the global landscape just a few decades ago, causing seismic waves throughout the colonized world and changed the world as we know it.
這個電影真的不錯的。甚至阿爾及利亞人都向我推薦。
整個電影,讓我感受最深的就是“恐怖分子”這個詞。在這部影片中,阿爾及利亞的獨立者們都被法國人稱為“恐怖分子”。究竟什么是“恐怖分子”?在自己被占領的國土上,用暴力手段趕走侵略者,那樣的人究竟是否是恐怖分子?如果是的話,那么我們的抗日英雄都會是恐怖分子。不要告訴我什么傷害平民不傷害平民?我不相信我們抗日戰爭打死的全部都是軍官。(尤其在敵后戰場)這是外話,但當時阿爾及利亞人民是一心想要獨立的,使用的手段自然是暴力+外交游說,最后,終于獲得獨立。獨立的時候,阿爾及利亞人民上街慶祝。
如今,硝煙早已散去,阿爾及利亞仍然是旅游勝地。阿爾及利亞的青年人們仍然十分“忘本”地說著流利的法語。阿爾及利亞政府為阿拉伯化,不知道辛苦了多少年,不知道花了多少功夫,甚至不惜退出“法語國家聯盟”。可是效果卻仍然不好。不知道在他們的國家里,有沒有FQ會站出來說:“當年***拋頭顱撒熱血,還被人叫了‘恐怖分子’才換來的獨立啊,你們怎么還講著侵略者的語言呢?”
有的東西
看片筆記——《阿爾及爾之戰》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221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