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40226
“曼克”匠心!轉自“電影侃不停”
前言:1940年,一個出生在威斯康辛州的25歲青年,得到了成立于1928年的RKO雷電華電影公司的垂青。這個好萊塢黃金時期八大之一的電影公司做出了一項瘋狂的舉動,他們向這位年輕人透出橄欖枝,他們計劃了一部影片:制作過程完全由導演本人決定。在制片廠公司風頭正盛的時代,一位青年導演獲得了拍攝一部影片的全力支持以及在創作上隨心隨欲的權力。19歲時,他結識制片人約翰豪斯曼,1937年兩人組建了墨丘利劇院,在百老匯戲劇和廣播劇領域均取得成功。這個年輕人就是奧遜威爾斯,他迅速得到了好萊塢的關注
作者:Christina Newland
如果說有一部電影可能會在奧斯卡上引起爭議(因為上帝都知道奧斯卡學院喜歡關于電影制作的電影),那將是大衛·芬奇的黑白電影《曼克》,它以對過去充滿摯愛,卻又不拘泥于浪漫的方式拍攝。這是赫曼·J·曼凱維奇的故事,他是《公民凱恩》背后酗酒成性卻又才華橫溢的編劇,他與奧森·威爾斯的合作造就了或許是美國電影史上最熾熱絢爛的作品。《曼克》中充斥著典故,引述,且隨時會說出當年膾炙人口的風流人物,既沉浸在好萊塢的傳奇中,又大膽地不對傳奇做任何解釋
一個理想主義者在紛亂的20世紀30年代的好萊塢跌跌撞撞生存的故事,大時代背景下的一個小小角色,看完只覺得自己頭腦空空,四顧茫然,似乎看懂了一絲,但卻心里明白只是皮毛罷了……
起碼慶幸自己決定在看這部電影之前先看了公民凱恩,算是一點背景知識補習,否則對于在mank后期創作完劇本后的固執,在酒會上那番精彩且四兩撥千斤的“瘋言瘋語”,以及突然爭取署名權,將會是絕對的云里霧里。
令我印象最為深刻的恐怕就是“街頭藝人的猴子”,多么形象精妙的比喻!也愈發襯的mank顧影自憐的瀟灑甚是可悲。
馬克哈里斯(Vulture專欄作家)
《曼克》將于11月13日在限定院線上映
《曼克》影像 照片:Miles Crist/網飛
大衛芬奇的第11部長片《曼克》是一部充滿激情的項目,它并不像其他芬奇簡歷上的作品——一部以黑白形式拍攝的戲劇,關于成就好萊塢聲名顯赫年代的那些時光里,導演稱之為導演和編劇之間“強行實現的合作”過程中產生的悲喜交加的極致情感。通過講述一個并不可能的英雄:赫曼J曼凱維奇(加里奧德曼飾演),一個從新聞人變成一個電影編劇,并和奧森威爾斯合寫了(或者獨立完成
《曼克》不算是一部傳統意義上的好片。雖然很多地方都讓處理得不盡人意,但足夠迷幻,而因此異乎強烈的摧殘能力。
這種迷幻一方面歸功于影片的黑白攝影。導演芬奇多次表明本片黑白攝影是對奧遜·威爾斯喜愛的表現主義風格的有意致敬。個人看來,這次致敬確實成功,但不僅僅在于表面上相似,更重要的是復制出了一種靈韻。影片的黑白捕捉到了個人眼中那個時代的攝影最迷人的一面 —— 失真。黑白讓影片得以徹底飛離現實,毫無歉意地落入迷幻甚至夢幻。所有夸張的明暗對比,或是過于講究的光源設計
“曼克”匠心!轉自“電影侃不停”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116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