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狠狠震撼到,這時1921年,斯約斯特洛姆就導出了如此成熟的長故事片。同時期,我國1922年張石川鄭正秋合作拍出的《勞工之愛情》,還是作為短故事片的成熟代表。
雖然視聽語言上,《幽靈馬車》還不算成熟:沒有特寫鏡頭,中近景較少,大多是全景,拍攝人物關系時也存在越軸情況,但這些無法掩蓋它在敘事方面的優秀。
倒敘、故事里套故事、回憶閃回、臺詞懸念、前后照應,讓人直呼絕絕子!再加上KTL Stephen O'Malley and Peter Rehberg的配樂,電影體驗感飛升直上(第四幕的小提琴曲實在太好聽了!!!

看完這部電影,第一個想到的就是 圣誕頌歌 都是男主角通過一個神來獲得對生命的積極理解,而這些神如過去之神和本片中的死神,都是上帝派來的吧(男主角講幽靈馬車的時候說車夫有一個大主顧),得肺癆的女人的善良的一面也是通過她不斷的祈禱和參加宗教信仰來表現的。所以說泥,整個故事的幕后頭目就是上帝,因為男主角對世界和上帝的不信任,上帝降下懲罰,最后讓男主角得到救贖,再通過男主角之手,拯救他的妻兒。個人覺得幽靈馬車是沒有太大必要的,但是就算是為了賣弄技術表現出來也值了,當時的年代能拍出那樣的畫面,也應該是達人中的達人吧。

驚艷,很難想象這是一部出自無聲電影時代的杰作!
這是一部剛好是發生在100年前的電影,20世紀初,歐洲已經進入電氣化時代,所有工業都受到科學的影響。電影也不例外,《幽靈馬車》雖然是改編自小說,但導演維克多?斯約斯特洛姆用了一些攝影的技術手段,以及豐富的電影語言和表現手段,增強了影片的觀賞價值。
首先是劇本的結構方面,導演使用了插敘的敘事手法,把故事用一系列錯綜復雜的閃回手法游走在過去、未來、現在三層時空中,把夢境和現實、清醒和恍惚、陳述的語氣和條件語氣之間進行了割裂

英格瑪·伯格曼說《幽靈馬車》是他最喜歡的電影,才看二十來分鐘,就被電影的神剪切給震驚了,這是繼巴斯特·基頓的《福爾摩斯二世》以后第二部因為剪切令我刮目的電影。在那個沒有技術來支持特效的年代,他們創造出了透明化的人和物。甚至在電影中使用了最早的蒙太奇的切換。
片子講故事的手法在那個時候也算得上新奇,不是傳統的單一固始線,按照時間的先后順序次序展開,而是在故事中夾雜著故事,人物不斷的回顧過去,引出原來的的事件,用了不少倒敘的手法。手法。
說點兒跟電影不太相關的東西

影片優美的小提琴配樂和奇幻、荒誕的畫面打造了一場超現實主義的視覺盛宴。影片虛構的死神故事充滿了宗教的色彩。生前罪孽深重的人將在除夕夜的鐘聲敲響時被死神帶走魂魄,接受應有的懲罰。這個故事如果放在中國有一句俗語叫做“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生前罪惡深重的人死后將會被黑白無常勾走魂魄,到陰曹地府經受懲罰,可見中西方對于人性的善惡都有各自的理解和信仰。
死神這一角色既代表了正義的捍衛者,又代表了邪惡的懲罰者,當一個人被選為死神,他就要駕駛幽靈馬車,尋找逮捕其他罪孽深重的人 。 影片中的酒鬼因為引誘身邊健康、善良的人 ,使那些健康的人也沾惹上抽煙、熏酒的不良習氣后,他變淪為了下一個死神。 當昔日的朋友在除夕夜拒絕探望修女被朋友用酒瓶打死后,他即將被死神帶走,死神為了完成修女的遺愿帶他去見修女,面對著修女他回想起了自己的曾經。影片開始采用倒敘的手法從頭開始回憶他是如何從健康的人淪為酒鬼的,也一點點揭開他心底的傷疤和痛苦。敘述他如何從善良、健康的父親淪為了邪惡、丑陋的酒鬼

第28屆法羅島電影節第1個放映日為大家帶來主競賽單元的《幽靈馬車》,下面請看場刊影評人的評價了!
大釗
去世之前的節奏感極好,后面因為不斷插敘使得節奏顯得拖沓,看完發現講述的是另一個版本的《生活多美好》。修復質量極高,得益于此,布景和打光也大大加分,不同于常見的生活向故事片,它講述的故事更像是奇幻傳說,人物也十分典型,一個圣母般治愈人心的修女,甚至會愛上她想拯救的罪人,一個反社會報復心理的罪人,幽靈馬車類似但丁《神曲》里的渡船,來承載靈魂,雙重曝光用的巧妙又獵奇

極富創意!關于《幽靈馬車》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214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