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62877
《別叫我兄弟》2014年,只看了大結局,最后半集居然哭了。
從小的方面說,個人覺得這部電視劇告訴了我們不同觀念所帶來的不同命運。
先說說愛情觀,子輝、曉曉以及雪涵是一類人,能拿的起放的下,如,同樣喜歡曉曉的子輝再得知海濤以搶他一步時,雖不情愿的給了祝福,但并沒有為此而不擇手段的去報復對方;
然而,喜歡子輝的雪娟,卻為達目的而無所不用其極,最終由愛變恨,耿耿于懷,不能釋然,可能有的人認為雪娟愛情觀是對的,就應該敢愛敢恨,對于這個問題,雪涵給了最好的答復(或許是導演最后可以安排來與雪娟其形成鮮明對比,個人臆想O(∩_∩)O~),雪涵對子輝事業的重要性是雪娟所不能及的,但雪涵對待愛情,坦然、真誠,得不到的保留于心中,繼續生活、工作,這正是雪娟所欠缺的那份對待愛情的美好~
關于海濤,在他寫給曉曉的最后一封信里也已經說的很明白了,他的價值觀念變了,權力、金錢已深深扎入其內心,以致最后走火入魔。。。可惜呀~
最后子輝說這幾年我們得到很多,失去的更多,應該是暗示改革開放后,經濟的快速發展,人民的生活雖然富足了,但由于缺乏信仰
最近在家里的互動點播平臺上看了一部連續劇,是當紅小生任重和朱雨辰演的。寫的是出生于文革后的一批60后70后的成長故事。這個年齡的主角大概都和我爸媽差不多大了,但作為90后,見證了20年的各種故事,也算是有一番自己的感悟和收獲。
一看劇照本來還以為是批量生產的老掉牙知青憶苦思甜電視劇,可是聰明的編劇和導演在第一集就安排了佟海濤跳樓的一幕,讓咱們疾惡如仇的觀眾們一直看壞人得到報應的一刻看到了最后一集。與其說這是一部講述一群人致青春的愛情故事,不如把它更確切的定位為帶有勵志標記的改革開放創業浪潮下的人們,并且是一群長的好看又優秀的人。他們年少時無憂無慮,在沒有互聯網和手機的時代里享受著喜怒哀樂,這一點是很多未來的年輕人經歷不到的。在20世紀末期他們又迎來了人生中很多可以選擇的機遇與困惑,班長活的最知識分子,羅雪娟,曉曉大學畢業后各自選擇了自己的人生和婚姻,大力代是廣大普通工人和勞動人民的縮影,子輝是典型的白手起家成功人士代表,而佟海濤是那一小部分走上了不歸路的人,電視劇之所以能引起共鳴
《別叫我兄弟》2014年,只看了大結局,最后半集居然哭了。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243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