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54914
珍妮熱線:極致!1968年,平凡女性版的「芝加哥七君子」
△看本片讓我想起了前幾年Rihanna把給反墮胎法案投贊同票的白男立法者大頭照貼在社交平臺并配文“Shame on you! ”的情景。
△網上的罵戰中隨處可見“媚男”這個詞,很多時候看到這個詞我是反感的,因為我覺得它被濫用了,成了許多不明就里的人發泄戾氣的工具。我說一下自己理解的媚男,Joy做完手術后下一個來做手術的年輕女孩被Joy鄙夷,因為在Joy的眼里自己這樣安于妻子母親職責的女性比這樣一個知三當三的放蕩女孩更有資格做墮胎手術,這就是真正的媚男。因為自己的社會位置更符合男權社會對女性的期待
前段時間,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主競賽單元十項獎項揭曉,在《珍妮熱線》中飾演Virginia的西格妮·韋弗女士榮獲最佳女配角。
先前《珍妮熱線》也曾入圍柏林主競賽單元,北美定檔10.28上映。
《珍妮熱線》是講一個女性獨自前往墮胎之路進而參與女性權利斗爭的故事。
導演通過喬伊這個中產階級女性的視角探入到社會底層,以此看到女性在墮胎困境中的無望與傷痛。
最關鍵的是,影片改編自美國真實歷史事件,講述60年代末的社會運動。女性爭取墮胎權利之路,在現實中道阻且長。
再往深處看
前段時間,第十二屆北京國際電影節“天壇獎”主競賽單元十項獎項揭曉,在《珍妮熱線》中飾演Virginia的西格妮·韋弗女士榮獲最佳女配角。
《珍妮熱線》是講一個女性獨自前往墮胎之路進而參與女性權利斗爭的故事。導演通過喬伊這個中產階級女性的視角探入到社會底層,以此看到女性在墮胎困境中的無望與傷痛,再往深處看,它也在表現底層女性在面對墮胎機會時的望而卻步(由于高昂的價格),導演進而將討論視角移至階級以及種族層面。
一、“珍妮”之痛
當一個女人對自己的身體失去控制權
作為在2022年圣丹斯電影節首映,并在2022年柏林電影節榮獲金熊獎最佳影片提名的女性主義電影,《珍妮熱線》(Call Jane)選擇在這個時間節點將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生在美國的關于非法墮胎與女性組織互幫互助的故事改編并搬演上熒幕。
《珍妮熱線》的導演是菲麗絲·奈吉(Phyllis Nagy),她同為大家較熟悉的電影《卡羅爾》的編劇。從2015年《卡羅爾》上映至今,世界在互聯網時代中發生了巨變,同時我們可以看到許多優秀的女性主義電影陸續在各大電影節上大放異彩。回想近年的女性主義電影
笑中帶淚地看完,理智上知道還可以處理得更好,更不一樣,但情感上就是很attached.
這部片子對我而言最大的觸動,還是幫我找到了作為一名feminist(to-be)視野上的盲點。故事的時代背景——風起云涌、嬉皮亂舞、左翼學運、民權的60年代末——其實我蠻熟悉,甚至開過講座,但我所熟悉的1968,是一個男性主導的1968,無論是Hippies還是Yippies,是芝加哥七君子還是黑人民權領袖,是反越戰還是反種族歧視,都是男性在擔任主角。
女性的位置在哪里?除了成為某某activist的伴侶
女性解放墮胎權的自救斗爭,是無論五十年前還是當下都有重要討論價值的女性議題,當女主是否墮胎是被一屋子的男人投票表決的時候,真是荒謬地讓人笑出聲。但是人物非常淺的臉譜化(不反抗的丈夫、反對而后支持的女兒、救世主般的無私的組織者、就差把black lives matter寫在臉上的配角),情節轉折生硬(我猜到了所有下一個情節)。屬于是命題作文里的差生了,但是不乏為一種關注。#72屆柏林電影節
珍妮熱線:極致!1968年,平凡女性版的「芝加哥七君子」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247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