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34667
遠離天堂:派翠西婭·克拉克森領演,一切都是那么平凡、不幸和動人
感觸最深的是,僅僅幾十年的差別,社會的文明程度就有了很大提高。對于種族歧視和同性戀的不公平待遇現在看來是如此落后甚至殘酷。這也都是無數人好像凱絲一點點努力的結果。現在的社會仍然存在各種不公平,可能多少年以后回看也像今天看這部電影的感受,希望自己也能對于社會的不公在能力范圍之內做點積極的事。
片子的色彩,服裝,道具,布景堪稱一流。背景音樂細膩精致、優美動聽,好像是撥動心弦。故事也是娓娓道來。朱麗安摩爾的演繹含蓄、細膩、隱忍,角色溫柔又勇敢
這也許是我見過的最高尚的女人。她所做的一切都高尚的讓我語塞,所有人在她面前都顯得那么渺小,她的丈夫,自稱是她最好的朋友、實際與那些狹隘的長舌婦沒有本質區別的中年婦女。
面對自身和身邊的約束,人,到底能超越多少?很多時候,只能屈服和忍耐。
起初,我一直很納悶,為什么她能給予她的丈夫如此多的寬容和忍耐,以至于在他要提出離婚時,仍然能那么“平靜”的接受,雖然那只是表面上的平靜。看到最后,我懂了,懂了她沒什么能夠理解和寬容她的丈夫。其實他們都經受著同樣的桎梏和煎熬,她的丈夫受著天性的束縛和折磨而無法掙脫,她自己則受著社會偏見的束縛和折磨同樣無法掙脫,她是懂得她丈夫的痛苦的,盡管她自己的痛苦很大程度上是她的丈夫造成的。
也許,無論時代如何變化,有些痛苦和無端的束縛始終是無法擺脫的。只是時代不同,形式不同罷了。
電影舍棄了剪輯的精細刻畫,換來的卻是濃郁得像是花叢的生活氣息。在摩爾飽含情感、神韻得當的拿捏舉止間,優雅溫柔和善良的中產階級主婦的形象在腦海中濃得化不開,而其他角色的表演也同樣鮮明各異和情態充沛。音樂和攝影都如此直白和簡單,卻再好不過,因為Cathy的故事是如此平凡。而丈夫的謊話和懦弱、鎮子的流言蜚語、面對人種歧視的無力感,又是那么不幸。但終歸,一個充滿希望和寄予情感的送別,讓Cathy即使遠離了天堂的美好,卻有著充滿了人情味的動人。電影劇情趨于平淡,波瀾起伏似乎都在情理之中,但卻絲毫不影響讓人沉浸在久遠年代的牽動人心的情感關懷里。
遠離“天堂”,那么海因斯的天堂又是什么樣?
借用上個世紀50年代道格拉斯塞克的家庭情節劇模式來反諷那個道貌岸然、禁欲虛偽的美國中產階級社會。一邊是戰后迅速崛起的美國經濟,物質財富達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峰,我們可以看到汽車、郊區獨棟、黑人女傭和美麗的后花園,美麗賢惠的家庭天使和一雙聰慧可愛的兒女;另一邊是有色人種運動、同性戀運動暗流涌動。導演聚焦到這個開場如天堂一般的中產階級家庭,最終在種族危機和同性戀兩股力量入侵下慘遭解體。溫暖的色調,冷峻的敘事
今天這里要說兩部電影,一部叫《遠離天堂》,一部叫《守護有心人》,都跟種族歧視有關,還跟善良有關,最后,跟勇氣掛鉤。
《遠離天堂》
《遠離》翻拍自1955年的《深鎖春光一院愁》,其原名叫《all the heaven
allows》。但是我更喜歡這個譯名。這里我要說一點題外話:中國早期有一段時間要求引進國內的外國片都需要用中國一些古詩美語作為譯名,于是才有了一系列詩情畫意的譯名,什么《苦雨戀春風》《碧海青天夜夜心》。我覺得真的是很有水平啊,既能一語道破影片主旨,還能結合傳統文化
丈夫出軌并不可怕 可怕的是丈夫出了柜。。但還有更可怕的就是心理醫生對同性戀的醫治(例如電擊療法)以及白人對黑人各種人格上的踐踏與侮辱(最近看《擁抱戰敗》這本書,越來越能感覺到美國真是全世界最流氓的國家,沒有之一。)。。福柯在他的《瘋癲與文明》中寫到人類對于瘋子的行為以及態度的變遷,就像同性戀一樣很長一段時間里他們都被認為有精神病,用各種殘忍的手段,更驚悚的是我泱泱大中國在2003年才將同性戀從精神病中移除。馬克斯韋伯認為我們現在的世界是一個二元分裂的世界,對價值問題我們只有主觀意見,我們隨意去擺布一類人群,隔離他們。也許有一天我們某一個人就被歸為了某一類然后就像我們去對待瘋子與同性戀那樣,誰能說得準呢?所以還是善待每一個人吧。就像仁波切說的那樣:愛就是感同身受。
遠離天堂:派翠西婭·克拉克森領演,一切都是那么平凡、不幸和動人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34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