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16155
《搖擺少女》2004年,關于那個夏天的音樂!
人比人,氣死人。看看國產青春片,再看看日本青春片,唉!都是淚。
說起來中日的高中生,都在埋頭苦讀。追憶青春都愿意將那段單純的歲月,拍得唯美夢幻。
中國,無論內地、臺灣,都幻想高中時有一段刻骨銘心的愛情。臺灣還克制了一下,內地就是各種撕逼、墮胎、放縱。
單純歲月各種作,換取所謂的“成長”。至于那段歲月的美,對不起,被撕的東西不用想。
日本電影天生適合青春片,那種純且淡如霧一般的情愫,日常瑣碎小事搭載起的時光,太適合懵懂無知的青春片。
青春片是成年人的幻想。導演憧憬的
鈴木友子作為中二少女的代表,不好好學習,竟然陰差陽錯喜歡上了爵士樂,為了買一件樂器,爆笑的故事一茬接一茬,青春還有稍許熱血,就在友子、良江、香織、直美這些可愛的姑娘身上散發出來,也慢慢影響了其他人對這群搖擺少女的看法.............
如果說要怎么評價《搖擺女孩》最恰當的話,我覺得只有三個字——青春片,這里沒有日本電影里慣常的說教,沒有掛在嘴邊的夢想,當然更沒有大陸那些號稱的青春片里三步驟——戀愛、撕逼+墮胎;這里有的只有飛揚的青春,熾熱的活力以及那常常不靠譜的中二!
本來是因為樹里而看的,卻被電影的所有吸引了。
假如我在五年級的時候就能看到,該是多么喜歡18歲的樹里,多么想加入一個樂團,多么多么羨慕日本的高中生活...當然,現在也很喜歡海軍校服!超羨慕說干就干的18歲!
其實故事很簡單,基調也就是勵志青春帶點兒喜劇。但是呢,如此吸引人的理由是,導演能在其中填滿花式搞怪搞笑卻溫情熱血的整個青春氣息。
最最難忘的是那些天馬行空的小情節和歡快悅耳的爵士樂~
采松茸遇山豬時幻燈片式的表現手法;
五人走在斑馬線上披頭士式的一排隊形;
因為信號燈音樂找到搖擺靈感時一路切換場景的舞蹈;
被偷吃的那一盒管樂隊的豐盛便當;
超市打工時的偷吃和偷親;
修二手樂器時的電光石火;
夏天練習時躺過的草坡;
冬天演奏時踏過的雪頂;
在聽到爵士樂效果的那一刻真真切切地體會到了;
快樂,純粹的孩子般的快樂;
一邊聽一邊搖擺;
這就是音樂的魅力啊。
聽說電影里的音樂都是演員真實演奏的,現在的背景音樂正是《Swing Girls+A Boy》專輯中的音樂
思想中,從來沒能把青春,勵志的電影與誕生于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的搖擺樂與大樂團掛上鉤,無論是作為一個展示的元素,還是作為一種表達的手法,感覺兩者之間總是背離很遠很遠。
爵士搖擺樂,大樂團在于二三十年代,總與夜總會,pub掛上鉤,與四五十年代的大上海灘百樂門掛上鉤,仿佛在音樂的旋律中就透露著那么一股紙醉金迷的酒氣,那些黑白灰為主的西裝禮服也好像沾染著夜晚的放縱味道。每次響起搖擺樂,總是浮現出一群男女忘我的夸張舞動著,節奏活潑歡快,但是他們卻不再青春,有的只是對于日間生活的疲倦,借著瘋狂的樂譜在揮灑著生命的煩厭與無趣。
《Swing Girls》(搖擺女孩),這部片子卻給出了不一樣的角度,用新奧爾良爵士的味道演繹了一群偶然間將搖擺樂變成夢想的高中女生。
整部片子的視覺感受中,清新得就如同新奧爾良爵士中一眾知名歌手清澈透亮的嗓音,如片中引用Louis Armstrong所演唱的《What A Wonder World》一般,綠樹,紅花與陽光,多么美妙而又清爽的世界,讓人瞧上一眼都能充滿著愉悅的心情。
如何將一群功課不及格的高中女生轉變成一支訓練有素的頂級爵士樂隊?本片給出了最佳的答案。
將青春洋溢的校服女生和老男人們鐘愛的爵士樂器有機結合起來,看似不可能,但一切皆有可能。
所以我說,這不僅是一場關于青春的勵志,同時也是一場典型的『治愈系』演出。COOL。
世界上只有兩種人,懂搖擺的和不懂搖擺的。
Swing Girls搖擺起來實在是好看,我實在是喜歡看她們快樂的樣子,音樂就是要快快樂樂的嘛,老師就是要和和氣氣的甚至有一兩個不能被人知道的小秘密嘛,觀眾就是要全部站起來一起搖擺的嘛。一切就該是這個樣子的嘛,我覺得。
如果我當年也有這樣的體驗,那不要說小提琴了,可能大中提琴我也都學會了,都不會半途而廢了。
小MOI對著笑癱在電腦前的我說,搖擺個什么勁啊,你沒發現她們一搖擺起來,全都鼻孔朝天了么?
我繼續笑癱,同時也鼻孔朝天了。
想起我的高中,想要和朋友組一個話劇社,每天下午放學都在教室里幻想要怎么怎么樣,直到今天,我腦子里的劇本也沒實現,我才終于承認我們都是幻想派。
世界上實在是只有兩種人,懂搖擺的和不懂搖擺的。
懂搖擺,并不一定就正在搖擺,甚至曾經搖擺或者將要搖擺都是不一定的事情。可是有什么關系呢?懂搖擺,就夠了唄。
街上等紅綠燈的時候搖擺下,看球賽的時候搖擺下,洗澡的時候搖擺下,超市里打工的時候搖擺下
《搖擺少女》2004年,關于那個夏天的音樂!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33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