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到有些朋友表達了看這部電影坐不住的聲音。的確現在的社會環境太急躁,大家都在疲于奔命,奔在路上吃早餐,追著快到站的公交車,去餐廳吃飯一個勁催菜。但是問問自己,上一次悠閑的在家喝茶聽音樂是什么時候,上一次靜靜的看小說看到哭看到笑是什么時候?我們在什么都求快的環境,滿足了自己的生理需求,我們的精神還是空撈撈的。于是就希望要去看一些刺激的電影,讓腎上腺素加速上升,又帶來生理上的快爽。試問,看完這些電影,你學到了什么?你思考了什么? 回味電影里的香車美女,徒手登天,屌絲逆襲,機器大戰,你從來就沒有感覺到一絲絲無聊嗎?越有理智的人是越會做一些切合實際的事情。《亞馬遜萌猴奇遇記》我看了首映禮,表面上是部給小朋友看的動物電影,而事實上,在陪孩子看電影的同時,也是對自己心靈的洗滌,如此優美精良的制作,廣闊的大自然景觀盡收眼底,暫時在這83分鐘里,靜下心什么都不想,品位大自然給我們的瑰寶,讓我們的精神世界也去了解一下地球的另一邊,比去看那些刺激激素的東西,真的要有回報。

《亞馬遜萌猴奇遇記》一部全球頂級團隊耗時7年打造、全動物出演的3D故事片。很高興看到除了阿諾導演外又多了一個擅于拍動物的導演。小猴子本是被人飼養在籠子里的,在運輸途中由于遭雷電飛機失事,陰差陽錯的,他就落腳在亞馬遜叢林中,從一個只會啃手指的、看到五顏六色昆蟲嚇的汗毛直豎的小家伙,成長為會尋找食物,會尋找住處,會尋找伙伴,會逃避敵人,逃避蟒蛇、鱷魚、美洲雕和美洲豹的襲擊的勇士,景色優美,情節動人幽默,佳片!整部電影幾乎沒有臺詞,都是大自然的聲音和優美的背景音樂

不知什么時候開始,紀錄片也可以作為一種類型影片在中國影院上映了,記得十幾年前看過一部叫龐貝最后一天的紀錄片,看完后為龐貝古城中人們糾結的命運擔心反復了好幾天,從那時候開始知道,紀錄片早已不是新聞那種簡單記錄映像的感覺,還可以拍成那樣,什么樣,好萊塢商業大片樣!大量俗套情節,定格抽幀,降速變速,凝固畫面,油畫風格,視覺沖突等等。
不過多年看電視紀錄片養成的習慣,還是習慣看一些帶解說詞的紀錄片,總是覺得加上了解說,紀錄片會提升一大塊逼格,那種陰沉的,厚重的男聲會讓片子看起來更真實。總之,我是強硬的解說詞紀錄派,吉加·維爾托夫那種攝像機眼紀錄派別會很討厭我的。
扯遠了些,
關于本片好的地方:
本片貌似繼承了些帝企鵝的拍攝手法,宏大的景別加上大量擬人手法的拍攝,從失事,冒險,探知,甚至搶美這種情節能看得出來,這完全是向好萊塢借鑒的商業俗套,基本上有別于傳統歐洲那種強調哲學,強調文藝的解構,分割,重組,從大而小的做法;在文本方面拉近了與觀眾的聯系,降低了對觀眾觀影的要求

《亞馬遜萌猴奇遇記》,又是這種以動物為主角,沒有一句臺詞,光是憑這個故事觀眾能認識大自然的珍奇動物那種。雖然拍這類型片,除了像前面說的展現奇珍異獸,還有就是熱帶雨林。雖然風景獨特秀麗,但就這部看下來我不是很喜歡,不知道為什么。我覺得故事還是不夠精彩,有大起沒大落。總之,愛看不看。
嗯,沒錯,昨天我又去看電影了。
同樣的,還是沒有太多了解就去了。所以,再一次發現自己深陷兒童劇場。
我這么說,完全沒有要得罪那些有娃的家長們的意思。但是,說真的,當一個成年人抱著正經看電影的心情走進播放廳卻發現身邊盡是小朋友,嘰嘰喳喳有如在幼小且整場不絕于耳時,心情很難不沮喪。
我想起最近一次同樣的場景好像是在看光頭強時上演的。
咳咳,言歸正傳吧。
這是個簡單的故事,一只圈養的寵物僧帽猴偶然情況下被野外生存了。在經歷了由生疏笨拙到適應接納,最終真心愛上自由滋味的一系列奇遇之后,主動扯掉象征"被養"的頸圈,真正回歸自然。
不必多想什么深奧的哲理,單純欣賞就好。睜大雙眼摒住呼吸,叢林中奇幻多彩的生物會吸引你,跟著小猴子一路行去,不時為它捏把冷汗,那個危機四伏又生機勃發的大森林其實是我們小時候都幻想過的樂園,只是你大了,很多事情你就忘記了。
畫面拍攝的太美,你會覺得我們仿佛是上帝之眼,無處不在,無微不至。而整部片子流暢自然真實
【亞馬遜萌猴奇遇記】2013年,需要摘下項圈的不僅僅是猴子,還有我們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555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