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t.cn/AiB7YlMU[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星],紀錄片,指環王導演彼得杰克遜致敬祖父的作品。導演利用珍貴戰爭歷史影像融合現代電影技術再現1914年的英德戰爭。在這場戰爭中,英國100萬人左右死亡。雙方都有好多不滿18歲的男孩參軍,年紀太少涉世未深不知戰爭是什么,他們天真地來到了殘酷的戰爭前線。一開始影像黑白且模糊,后半段漸進戰爭激烈,影像也恢復了顏色。在好多位存活下來的老兵的旁白中,紀錄片帶觀眾一起去經歷這一段殘酷的歷史,經歷戰爭對人類的摧殘和迫害,經歷戰爭的無情

事實上我對歷史并不是太感興趣,但看這部電影的過程中,我還是著實感受到深深的震撼。從小人物的視角看整個戰爭的開始與結束,去聽一些可能讀一些歷史書中不會讀到的極其細節的表述,就更加深了我的反戰情緒,結合世界上正在發生的一些事情,我只能說有時我真的不關注什么權力紛爭,我唯一希望的就是人民的生活能夠幸福安康,這才是一切的基礎,這才是一切應有的結果。戰爭是集體的無理性嗎?可能是吧,我在看電影里展示的勸大家入伍的海報還蠻觸目驚心的……(“如果你不參戰

政治是權利的游戲,可怕至極!“權利是個神奇的東西,擁有它,即使再渺小的人也可以發出萬道金光!”他們都是毛頭小子,他們被保家衛國的口號感染為國效力,他們不知道戰爭是什么,但經歷之后,他們知道戰爭毫無意義。只是政治家鞏固權利、擴大權利的工具。正像我在《1917》中提到的,基層士兵只想活著回家,為什么要打仗,怎么打不是他們考慮的范疇。完成上級下達的命令,沖鋒殺敵,攻城拔寨,活下去,僅此而已。無論敵對與否,戰士的心里都一樣,他們只是政客繼續向前向上的棋子。
殺戮是動物的本能

彩色修復畫面出來的時候我就知道,他們再也不會變老,因為他們的面龐就定格在那一刻,永遠存在了這部影像里。那些十七八歲的少年,謊報年齡參軍,自信地走向戰場,以為戰爭會很快結束。
他們努力在克服惡劣環境,在戰壕里吹口琴苦中作樂,硬著頭皮往前走,因為往前走的生存幾率是百分之五十,而后退就只有死亡這一個結局……死亡每一天都在發生,惡劣的天氣,恐怖的炸彈,戰壕的淤泥,通通都是致命的因素。最殘忍不過是每天目睹自己的戰友慢慢死亡,甚至要用槍親手結束戰友的生命

在國人深陷剁手購物狂歡的時候,雙十一光棍節的符號早已被淡忘,更別談是否還有人記得這一天也是一戰停戰的紀念日。
片子由真實的歷史影像與一戰的老兵采訪內容構成,以一種口述歷史的形式回溯一個世紀前動蕩不安的世界局勢與被時代裹挾的士兵們的個人命運。
生于和平年代的我們,對于歷史的了解大多來自歷史課本,如果不是這些珍貴影像的呈現與參與者的自述,很難真切感受到課本里寥寥幾行字背后的沉重與殘酷。
片中參與一戰的大都是十七八歲的青年,他們為了滿腔熱血的責任感和沖鋒陷陣的勇氣選擇參軍
1.英國士兵和德國戰俘相處的不錯,彼此之間并沒有什么深仇大恨,他們都厭惡戰爭。
2.戰壕內挖壁爐,否則生出的煙會暴露位置。
3.會用汽油罐裝水,洗不干凈帶有濃厚的汽油味。
4.下雨會在護墻上接雨水,泡茶喝。
5.挖一條溝,用一根桿子穿過當廁所,一根上可以坐七八個人。必須用手擦。
6.衣服上長虱子,用蠟燭火燒,可以聽到噼里啪啦爆炸聲,但穿上后體溫會孵化出蟲卵,第二天又恢復原狀。
7培根放在罐頭盒上煎,餅干蘸油脂入口。
8.槍在五英里之外發射,會聽到砰砰聲,五六秒鐘后子彈才會射過來。

“他們已不再變老”愿世間不再有征戰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63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