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50796
《陽光寶貝》一部非常有意思的紀錄片,關于育兒方式,讓人感觸深思
一個人就是他的成長環境。環境不論好壞,只論是否擁有當時當地之宜。
但從孩子的本性而言,不同成長環境所造就的行為習慣是不同的。非洲寶寶體能發達,蒙古寶寶天不怕地不怕,日本寶寶愛撒嬌,美國寶寶很早慧。
我最喜歡的是美國寶寶的家庭,父母都參與互動(日本家庭也是,非洲和蒙古只出現媽媽的身影),給予一定的單獨空間(做飯時在門框用嬰兒繩綁著她在廚房外蹦噠)以及平等自然的對話(像和成年人交流的方式說話),尊重小朋友的興趣(每每問她:Do you like…?),教小朋友讀書讀畫,小朋友不嬌氣不哭,愛干凈愛安靜,長大了一定比較獨立自律,懂得愛。
與其說人生來不同,不如說出生環境的不同占了人的很大部分。潛意識里是小時候的記憶,你很難想象再過三年,等寶寶長大后,互換一下環境能再塑造一個新的人。蒙古寶寶和非洲寶寶習慣了大自然,日本和美國寶寶習慣了物質文明的社會。他們生長在各自不同的地域,人人都在適應自己的小世界的步調中成長。長大后,他們會各自成為他們所在的地方。
沒有最好只有更好 對紀錄片有種特殊情懷 寫實?隱藏拍攝?人文?采訪?不知道 只記得小學時候五點就定了鬧鈴起床看一部五個小時的科學紀錄片逃了第一次課
陽光寶貝真的可以笑到肚子疼 四個不同環境里的寶寶從出生到站起來 童真是相似的
陽光寶貝結尾 蒙古寶寶迎風站起來那瞬間 我靠 太帥氣了
16年七月份看的 同期看了兩部法國紀錄片
《人類》
人類里每一段采訪和美景形成的強大對比 就算沒放進一個空間也同樣是人和自然的融合
隨便說說不成文的感想吧~
我覺得拍出來的這幾個家庭里,應該是美國和納米比亞的兩種模式對孩子的成長最有利。納米比亞的寶寶直接參與大人的生活,也可以從年紀較長的同伴處自然地學到與社會環境融合。美國的家長很注重耐心地與孩子的互動,剝香蕉、游泳,以及孩子打了媽媽的臉然后媽媽取出一本書來提醒孩子……與此同時又不溺愛孩子,學走路時跌倒吃苦都由寶寶自己。
那個蒙古小寶寶的天性實在是太好了!樂觀、好奇、有不討人厭的小聰明小脾氣(被哥哥欺負時一開始還沒有脾氣,最后實在忍不住了才裝模作樣哭幾聲),也耐得住寂寞,從小就懂得自己找樂子。其實他是四個小孩中受到父母關心最少的一個,他完全就是靠自己探索著成長。
影片里的日本寶寶我還挺不待見的……從小就脾氣那么大,自己玩不過自己居然都要耍賴……就像蒙古寶寶想通過哭來引起父母注意一樣,她也有自己引起父母注意的方法。但是完全沒有蒙古寶寶那么可愛自然~日本寶寶是通過摔東西來引起注意……還挺有破壞性的。日本爸爸媽媽雖然會帶著孩子去公園、去親子班,但卻不是真正把孩子當成獨立個…
看完了片子,想起自己在出生時缺失的記憶,原來自己也是和他們一樣從一個丑丑的,皺皺巴巴,不會說話,只能躺著,對周圍的一切充滿好奇,倒有一天會爬了,盡管剛開始可能會手軟腳軟不受控制,但是慢慢的越來越熟練,會說話了,從剛開始的外星語到簡單的爸爸,媽媽,學著耍賴,當自己不耐煩了,委屈了,蹬著小腿,竭力的哭號,從這頭咕嚕到那頭,看著那個日本的小女孩,試著站立,第一次卻失敗了,然后又迅速爬起,顫顫巍巍的站起來,就那樣乍著雙手,靜靜的立在那,臉上充滿了得意的笑,我也發自內心的感動并為她喝彩,寶寶,你真棒。
他們會走了,他們長大了,影片也接近了尾聲,我卻有了些莫名的失落。
看這部紀錄片是因為babies, an anthropology of infant作業,這門課主要從人類學角度探討嬰兒的主要問題。看前老師留的問題是,有那些學科哪些人關注到了嬰兒,嬰兒是什么是否是一個普遍的概念,我們是如何照看嬰兒,和嬰兒交流的,為什么我們那么做,這些活動在不同的文化里是否一樣,同一種文化之間是否一樣,這些反應了,Personhood, kinship, reproduction, religion, morality, political economy, etc.
這部影片采用了純觀察的方式,展示了嬰兒的世界。比較接近自然的非洲蒙古,和比較城市化的美日
《陽光寶貝》一部非常有意思的紀錄片,關于育兒方式,讓人感觸深思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720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