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挺喜歡陸川導演,前三部電影都彰顯了他的才氣和勇氣,都是難能可貴的作品。但是對這部《王的盛宴》在未欣賞之前我就有點擔憂,看過之后屬實讓人遺憾。
《南京,南京》之后,陸川拍電影顯而易見有了更大的掌控,于是他把《王的盛宴》拍的很個人化,除了幾個明星擺poss外,他沒有什么娛樂性,通篇下來基本沒有一場打斗,那戰爭和擺陣都被寫意范兒的寥寥帶過。陸川的電影從《可可西里》開始,贊譽的同時也被詬病有一種造作的形式感,確實這種感覺很容易讓觀眾出戲,但顯然陸川覺的還不夠,于是《王的盛宴》索性主題先行的形式感進行到底。除了寫意還是寫意,整個一古裝版的《二次曝光》仿佛一開場就高調的告訴你,我要講一個特人性和耐人尋味的電影,于是片子剛序幕你就感覺它似乎要落幕了,整個電影也仿佛是一出兩個小時的收尾。內容上,歷史存在于每個人的主觀臆想之中,人性的欲望導向毀滅,這些并不是什么耳目一新的視角,加上沒有一個像樣的故事,這種自說自話屬實讓我虛無縹緲。片子發展到中間隨著人物的回憶,往昔的交替

毫無疑問,《王的盛宴》改編自《史記》,但有著編劇、導演陸川相當獨特的視角來改寫,他按照自己心目中的英雄與梟雄來重新講述那段塑造中國人性格的大歷史,且按照強烈舞臺化、哲學味臺詞來展示,其中得失留待將來再做更宏觀的判斷。
《王的盛宴》將平民出身的劉邦與貴族出身的項羽相互對立,突出了劉邦的老辣、厚黑、粗俗(常口吐臟字),這就使得陸川必然要過于美化了項羽。在陸川的版本中,劉邦在鴻門宴大難不死,是項羽派韓信暗中保護并最終放了他。他筆下的項羽高貴優雅,卻少了傳統表現中應有的豪杰粗獷之氣。因此無法解釋,這么一個心慈手軟的人,如何在歷史上坑殺數十萬秦軍、火燒阿房宮、酷刑殺死親王子嬰的。然而,請注意《王的盛宴》不是歷史紀錄片,而是陸川根據心目中的多種可能性來詮釋專制權力對于人性、社會和歷史的戕害。
韓信替劉邦打下江山滅了項羽,自己也因功高蓋主最后被呂后誅殺,他還未死,歷史已被寫在書簡上,這是片中的大悲劇所在。它讓人不由地想到古今很多名言,如“兔死狗烹”、“飛鳥盡,良弓藏”

我從來不寫長影評,有這點時間不如去吃點東西。但是看完《王的盛宴》的眾多豆瓣短評之后,我徹底被觀眾的浮躁嚇到,決定必須得說點啥。
先亮我的觀點好了,《王的盛宴》不是一部好電影,它是陸川拍的最差的一部,不過很有意思的是,折射出了很多無知的觀眾。
先說陸川之前的兩部片子
《可可西里》和《南京南京》我都看過,且都很喜歡,對陸川個人我沒有任何的偏袒和偏見,他的八卦我也不知一毫,但就影片的誠意來講,足夠使我記得他。
《南京南京》是我的高中時候進電影院看的,當時這片子被罵了個狗血噴頭,我卻給了五星的評分,到現在我依然覺得這部片子非常好(要跟我決裂的就趁現在啊哈哈),還記得當時我因為力挺它還被一些人給罵了。
那些覺得片子爛的人,想法無非就是,沒有完全還原南京大屠殺的歷史,居然以一個日本人為主線來解讀影片,這充分觸到了天朝子民的G點,大家也不顧面子開始血口噴人了。
可是我就是反過來想的:首先,歷史真實的樣子誰也不知道;其次,這不是一部紀錄片,必然有導演自己的解讀在里面;再次,日本人作為這段歷史的參與者

當初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應該是在大學,看的云里霧里,相信很多人看這部劇也是想看歷史戰爭的大場面,亦或是鴻門宴的驚險。工作以后再看這部電影,看到的是劉邦內心深處極度的惶恐,欲望和人性。實際上,這部電影更適合高階的影評人和歷史愛好者。
劉邦能從一個流民成長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平民帝王,是他知道自己要什么,以及將這一中心思想貫徹到最后。
總說,歷史會重復上演,歷史的車輪有規律的前進,而這個規律其實就是人性的不會改變罷了。
2019.1.12于家中

劉邦一輩子都不會明白,為什么韓信會從項羽那邊來投奔自己,劉邦一直以為,韓信終究會威脅自己,其實,是因為劉邦曾經在韓信最餓的時候不經意的扔了個饅頭給他,這事劉邦自己也忘了。劉邦一直以為自己不如項羽,不如韓信張良和蕭何,其實他最大的優點就是讓能人追隨,不管是有意的還是無意的。當然,他最大的缺點是怕老婆。

“王的盛宴”最坑!病態的亂生門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8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