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57934
嘿!小面:你猜兩塊五一碗的小面是哪一年
第一次聽說小面這個詞,是從姐姐口中聽到的。
在重慶求學的姐姐回到成都,說成都沒有小面賣。
我好奇地問小面是什么,她說就是只有佐料沒有肉的面條。
后來我自己到了重慶,在這里生活,才真正接觸到小面。
小面對重慶人民來說,就如同武漢的熱干面、蘭州的拉面一般,是生活中重要的存在。
用火熱鮮香的一碗小面迎來生活的一天,它是記憶的一部分,是生活的一個片段,是大腦的一條回溝,是靈魂的一塊碎片。
重慶人愛小面,愛火鍋,就像我們熱愛母親家常菜的味道。
以上是針對小面這個主題本身的感想。
說回這部記錄片。
昨天晚上晚飯后全家人圍坐一起觀看,一邊看一邊感嘆幸好已經吃過晚飯,并對片中關于油辣椒、面條的制作方式、技巧等品頭論足,很是愉快。
今天上豆瓣來看評論,說希望看到的是關于小面如何之美味、如何起源之類的內容,引發了我關于記錄片的思考。
一部好的記錄片是否只需要局限于主題本身?其外延和內涵要擴展到何種程度?
這部記錄片正如其他豆友所說,有很多內容更像是“關于小面的那些人和事”。依靠小面重新自立的老板、在重慶開小面館的…
回想學生時代和朋友一起去重慶玩,當時就被3D魔幻的街區、和銷魂的“小面”迷住了。那時候,幾乎每天早上起來就要來一碗小面,似乎活成了個重慶人,但那樣的后果就是……隨后的一周都在拉肚子中度過,拉得相當酸爽但仍要堅持吃面,簡直吃出了抖M的感覺。(手動捂臉………
言歸正傳,這個片子呢,其實主要是以“重慶50強小面”評選出的店鋪作為線索,串起了一個個店鋪背后的故事。
先來說說優點。
總體來看線索還是很明確的:首先從“有氣質”有特色的素面面鋪,介紹到其店鋪“掌門人”們的不傳之技
如果重慶可以算西部,那它就是我接觸過的第一個西部大城。在其間生活了三個月,你若問我記得最深的東西,那一定是一句,幺妹兒,二兩小面兒。小面這個詞的之于重慶人的含義,已經超越食物本身,這是一個符號和心領會神的精神的代表。
在離開重慶近十年后的深夜,看這樣一部小紀錄片,熟悉的市井喧囂一再勾動起我想要再去重慶的念頭,然而實際上那一年逃離重慶的很大一個原因也恰恰是無法接受重慶這油辣辣的飲食風格。彼時的我當然也喜歡小面,但每天早上以其為餐卻成了一種負擔,回憶起來,那三個月的早上,我吃的最多的 應該是重慶另一種經典早餐--醬肉包,翻檢自己關于重慶的味覺記憶,小面已經太模糊了。對我個人來說,小面不是舌尖上的感官印象,而是重慶這座城市最經典的代名詞。
小面制作快捷,口感鮮辣,賣相誘人,像極了重慶人的形象,熱情爽朗能干有趣,至于賣相上的類比,那必然是指代美名在外潑辣明艷的巴渝女子。片子里捧著碗蹲在路邊吃面的場景,令我想起那些重慶同事們嘬著小面兒教我們幾個新人姑娘如何用重慶話罵人,仿佛一起吃過…
重慶真的是個很奇怪的城市,為了一碗普普通通的簡單到極致的小面,也要來一場威信度極高的小面50強評比。但是這恰恰又真的說明了小面在重慶的重要性,為了吃上一碗好吃的小面,對于生活在重慶的人,可是天大的事。
可是在每個人眼里,最好吃的小面卻有各自不一樣的標準,正像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每個地區都有票選度極高的NO.1面店。
這部紀錄片試圖通過48分鐘向大家展示重慶小面獨特的魅力,但短短的48分鐘根本不能完全的向大家展示重慶小面真正的魅力,更像是一部“一個吃貨的尋食旅”。
這個紀錄片以“一個網友尋小面50強”之旅為主線,以一首本土音樂制作人的《小面》歌為背景音樂,以兩三個突出的人物故事做點綴,再穿插關于小面作料,面粉,澆頭的介紹與制作,想讓紀錄片更科普性。這種構思框架本是好的,對于不了解小面的人來說,簡單,容易初步認識。可是作為一名地道的重慶人,尚且對小面還只有十幾年認識的”初級好吃狗“,顯然,這個紀錄片對于我們更多的,已經對小面有著一點點了解的人來說,并不是那么的有吸引力。
…
喜歡這種生活化氣息很濃的片。
一個城市,最美的是在石井中,在菜市場,在城市人們每日生活最原汁原味的地方。
因為這些地方才是真正的城市的面貌所在。
去年十一去成都,路邊的小攤,雖然臟兮兮的,確實味道最棒的。
在小攤后是個廚子兼老板,最多加上老婆當服務員。
廚房就是天下,廚師就是國王。
以后去歐洲,每到一個城市,可以不去看景點,但要把菜市場都轉一轉。
去年看完《舌尖上的中國》元旦去了一趟查干湖,參加了冬季捕魚。
看來今年我要跑一趟重慶了。
嘿!小面:你猜兩塊五一碗的小面是哪一年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9034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