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看量:66595
《浮城大亨》人生浮城,看透才是
不錯的影片,
很多內容交代不清,
都是浮光掠影式的,
顛來倒去的交代,
似乎剪過不少,
但是又有什么關系,
可以感受到電影想表達的內容。
應該能得獎。
1978年,26歲的嚴浩執導《茄哩啡》,成為香港新浪潮的開山之作,從此,香港電影開始真正關注這塊小小島嶼里的人世鏡像和酸甜苦辣。34年過去了,當年的新浪潮主將們或息影轉做他事,或積極北上開辟新戰場。而當曾經的旗手重出江湖之時,我們看到,在嚴浩的心里,當初的新浪潮依然沒有退去,他的情懷仍然執著于香港這片土地,執著于它尷尬的身份。
如果單單只是對香港以及個人尷尬身份的圖解,那么嚴浩導演的《浮城大亨》將會失去大陸部分觀眾的注意。對于如何吸引更多人認同感的問題,嚴浩很是智慧的采用了家庭倫理的模式,通過對家庭人物關系和情感的書寫,溝通起華語各地觀眾的認同,同時又降低了拍攝成本。
多種文化的交匯固然成就了香港,使它取得了諸多舉世矚目的成就,但同樣也造就了香港的迷失,面對不同文化的沖擊,始終找不到一個安全的港灣,《浮城大亨》讓我們看到了一個真實的香港與香港文化。或許,大陸所代表的中國文化是香港人更寬廣的文化淵源,也更能獲得他們的文化認同感,在某種程度上也是香港人自我印記的一部分。 然而
近年,香港不少電影回溯香港過去的故事,武打的有《十月圍城》和一系列的葉問,文藝的有《老港正傳》(2007)、《歲月神偷》(2010)、《為你鍾情》(2010)、《東風破》(2010)等,今年嚴浩也推出一部《浮城》,可與以上數片作為對照。
《浮城》述說的,是香港文化身份討論中最熟悉不過的故事:敘事主體是蜑家人中的混血兒,是邊緣的邊緣,一方面既述說他從低下層往上爬的成功故事,另一方也述說香港這城市如何由漁村、漁港變成大都會。一貫香港的主流論述:成功的城市中的成功的人。可以想像,混血兒在殖民都市下必然引出身份認同問題,一如電影預告片所提示的:主角布華泉(郭富城飾)在鏡子面前自問 “Who am I?”,也在入境時遇上沒有國籍的身份問題。這些問題,西西在七十年代寫的小說《我城》中已有觸及,並引發後來我城居民只有城籍沒有國籍的說法。恰巧,西西在九十年代也寫過一篇短篇小說名為〈浮城誌異〉,多少也回應在香港一直存在的「浮城」之說。然而,嚴浩的《浮城》並不是影視版的《我城》和〈浮城誌異〉,影片中身份和國籍所屬的問題
揾針容易揾妹難
最近給表弟介紹了學校的小姐姐,還相約去了上海游玩,一路上也算有說有笑,結果回來后回歸平淡,表弟微信上約了小姐姐好幾次,都被生硬地拒絕。
我覺得兩個人在一起,的確是一件難事。
電影中小表妹說,回來我們就結婚,結果一出海,去了天堂,再也沒回來。
男主年長些后,跟阿娣說,我以后打副金手鐲給你,言辭像是私定終身,卻又不是那么鄭重其事。
后來他拉著阿娣,去牧師那里結婚,阿娣焦急的拉開男主的手,唱著,揾針容易揾妹難……
男主說,你發什么神經,唱什么歌!
這是一部沒有寫成功到什么地步,而是從頭回想,從一個小人物,經歷人生中的起浮。波折,受過的累,當成功后這一些全然不算什么。香港的歷史在其中,當我們總是匆忙的時候,是否會回頭想想,所有這樣的一切值嗎?是否是按心中的意愿去做。我們所追求的是我們內心想要的嗎。這里面將個人的奮斗與自己內在的復雜心情去對照。不錯的片子,值得去看,去思考。
《浮城大亨》人生浮城,看透才是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9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