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淵明的《桃花源記》,以其精巧的構思和深刻的內蘊,留給我們無限憧憬和遐想。這部僅十五分鐘左右的小電影,在基本忠實于原作的基礎上,又添入了不少新意,實為難得之作。尤其是結尾部分,一唱三嘆,不能不令人對漁夫和劉子驥的悲哀結局產生深深同情,而桃花源中的那片天地,愈加令人神往。但是,在感嘆之余,我同時也想到一些其他的可能。
生活在桃花源中的人,是為了躲避秦朝的暴政而躲入其中的,四五百年間未曾與外界交流,一旦有漁夫闖入,他們會做出怎樣的反映,實在是很值得思考的

陶淵明寫的桃花源記,講的是一個漁人誤入一片桃花林,好奇之下就往深處走,結果走進一片世外桃源。看到里面田地肥沃,屋舍整齊,人們安居樂業,跟當時外面兵荒馬亂的世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桃花源里的人看到漁人的出現非常驚訝,但還是設宴款待了他。
并且告訴漁人:他們的祖先為了逃避秦時戰亂,才躲到這個與世隔絕的地方,祖祖輩輩生息繁衍,從來沒跟外界接觸過,所以不知道外面已經改朝換代 這些人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所以叮囑漁人,讓他出去的時候千萬別跟外人說起桃花源的事。
漁人答應了,但出去的時候
在山與云的彼端,存在著另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那里沒有戰爭,沒有硝煙,沒有饑餓,沒有貧寒.人們安居樂業,其樂融融.片片的落英飄然其間,山水間縈繞著一種溫暖恬淡.
我久久地凝視著手中的畫卷,凝視著那一汪流淌的清水,美麗富饒的田園.它是那麼真切,似曾相識.
翻開中學時的課本,視線停留在一篇叫《桃花源記》的古文上。晉代詩人陶潛用寥寥數百字勾勒出一幅現實與夢想交織與撕裂的畫卷。現實的殘酷,內心的壓抑與無奈,夢中的美好純凈交融在一起,隨著簡約細膩的文字,一點一滴,娓娓道來。曾是那麼吃驚嘆服,難以置信,曾享受到夢寐以求的幸福安逸,可到頭來還是黃粱一夢,像幻覺一樣越來越淡,最終消逝得無影無蹤。現實的灰暗壓過了一切,像以前一樣吞噬著武陵人的余生。
偶爾在夢中,也曾想起那不同尋常的經歷,仿佛又來到那個落英繽紛的世界,再一次感受無憂無慮的快樂,但是,睜開眼,酷吏照常拿著鞭子來收租稅,依然得為沉重的負擔疲于奔波。美好只出現在頃刻恍惚間。
也曾有人想去探尋那個夢幻般的地方,卻終究以死來結束了這個故事。此后,再無人追問。久而久之…
里面的風景真是漂亮,可是人物為何就做得這么難看呢。
所謂的桃花源,也許只是千古失意文人的一個夢罷

1
中國奇譚的思維呀。現代的國人,因為特別浮躁,所以想假裝高尚有文化,做出來的一些東西,反而不如80年代的安靜耐看。
這個用皮影戲和宋元繪畫外形所表現的古代經典,花里胡哨,一驚一乍,但是我耐心的看完,他既沒有表現陶淵明原著的一些精神,更沒有表現陶淵明的內核,他把將內心的求索變成了向外瞎撒瑪,把自己像狗一樣到處遛。
且不批判這個故事呈現的倒敘結構,先說是怎么找到桃花源的,原著上并沒有這個動畫片里說的遇到河難,突然從冬天變到了春天。而武陵人到各個人家去輪番做客(“皆出酒食”)

桃花源記:語言與畫面對比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9443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