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6日晚,在家看《喋血孤城》。電影拍得沒有立體感,鏡頭比較平面,內容也平淡,給觀眾的感受很一般。特別是,內容選裁方面,受限于電影的表現形式,對于戰爭的戰略戰術剖析不夠深入,讓人有點摸不著門道。同時,演員的表演似乎沒有太出彩的地方,可能跟整體情節安排有關。

“虎賁”一詞,來源于《書經》中的《牧誓上》篇:武王有戎車三百輛,虎賁三百人。在常德保衛戰過去67年以后的2010年,一個叫沈東的導演用一部名叫《喋血孤城》的電影試圖講述外號為“虎賁”的國軍57師當年是如何象老虎一樣奔向來勢洶洶的狼群的。
盡管影片的制作商業氣息明顯,仍是帶著崇敬的心情去影院觀看的。國內被稱為戰爭片的電影本就是乏善可陳,而這一部描寫的還是國軍正面戰場。對抗戰史略有了解的人都知道,在被稱為“中國的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常德會戰中,守城的57師將士是如何以八千虎賁之軀對抗日本三萬狡狼之眾的。即使是在銷煙過后六十年的“常德會戰”六十周年公祭大會上,親歷當年那場戰事的中國老兵與外國記者回首往事時仍禁不住淚濕衣襟。所有這一切,不但讓人對影片充滿期待,更讓人對歷史肅然起敬。
常德會戰主要分為五個階段:外圍爭奪——城垣血戰——城內巷戰——守軍突圍——收復常德。對外圍戰中的三個戰場著力描寫了何伏山堅守戰,這也是全片中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部分。在國內的戰爭片中,很少可見如此震憾的戰爭場景

看過的戰爭劇數不勝數,從《拯救大兵瑞恩》、《兄弟連》、《黑鷹墜落》、《太平洋》等等高分影片,再到國內的戰爭片,特別是以GJ為主題的戰爭片,《喋血孤城》給我一種完全不一樣的感覺,和前幾位比起來,都從戰爭中表現兄弟情、愛情;沒有國外戰爭片震撼的火光場面,但把我的思維完全扣入了影片,當戰士們用濕布捂住口鼻時,我也情不自禁的捂住了口鼻;婉清焦急的等待了一天,就那一天,她體會到了失去的可怕,從她喝酒的動作,或許是導演對這一段用了加速播放的效果,徹徹底底的表達了他的“害怕”,身邊的總是可以等的,快要失去時的挽救總是最凄美、最動人的時刻。片中場景自然、真實,有絕望前的鼓勵士氣,臨陣的脫逃,對付毒氣,師長的哭泣,他們都是普通人,只是有個不普通的職業,不是每一個士兵都是神圣的,但軍人是神圣的;這才是真正的戰爭,不夸耀,不吹噓,展現失敗的一面,他是殘忍的,人確實溫情的,他告訴我們,即使在人性最殘忍的戰爭時期,我們還是有善良的,也只有在這時,善良是多么的寶貴,沒有善良,精神和何在?沒有善良

對于《喋血孤城》這部影片期待已久了,可惜我不是在北京,荷包也不是那么的闊綽,所以不能到北京去看點映。還好時間已經快了,今天已經12號了,再有7天就可以看了。期待之中只有翻翻相關的網頁、看看同好的留言打發下等待的時間了。我發現大家對這部影片也是很期待的,期待之情溢于言表,熱血感覺撲面而來。我發現不少人對影片劇照中的英式鋼盔發了疑問,說守常德的是74軍,不應該是英式鋼盔。那么這個有趣的小問題到底是個什么情況呢?
首先,守常德的是74軍,但是是74軍的57師!74軍這個番號其實是1937年8月30淞滬會戰期間臨時拼湊的一個軍的新番號,由來自陜西的王耀武之51師和來自漢口的俞濟時的58師合編而成,首任軍長俞濟時。其中51師是不折不扣的中央軍序列,而58師是原浙江省兩個省保安團和原已經被撤消番號的58師殘部合遍而成,至于后來守常德的57師則是原山東的一只地方部隊改編的雜牌軍,在淞滬會戰期間擴編為69軍,作戰期間傷亡慘重,戰績不佳,戰后旋即遭撤裁,后幾經周折,57師才在38年10月編入74軍

《喋血孤城》:八千虎賁八千魂,留取丹心照武陵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95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