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乎我認識的每個人都在學各種外語。有的是需要,有的就是愛好。一個人說什么語言就被劃歸了什么群體。人們對與自己不同的群體感到神秘或敵意,對別人的語言感到敬畏。所以語言不僅僅是語言而已。它是一種工具,借此可以了解另一種文化和另一種思維方式。也可以是一種武器,打入敵人內部的武器。
電影的腦洞開的太大了。不但創造了一門沒有時態,沒有順序,用墨汁“唰”一下噴射出來的環形文字的語言。而且當你掌握了這門外星語言,你竟然也可以像“七腳桶”生物一樣一眼看到未來

派拉蒙也會出這樣的作品,一部不知所云的電影。想講什么主題,不清楚。開篇幾乎令人昏昏欲睡的畫面和臺詞,中間奇葩的外星語言溝通,結尾亂七八糟的預知未來超能力,這是我最近五年看過的最爛的國外電影。至于加入中國元素,我覺得更加不倫不類,有點諷刺的嫌疑,又有點肯定中國強國的地位。中途很多人退場就是對本片最好的評價

看了號稱年度燒腦的科幻片《降臨》,緊接著看了原著小說《你一生的故事》。電影可以說相當不錯,小說雖為短篇,細節描述得卻更為翔實,換句話說:看得懂電影、不一定看得懂小說。
(下文有輕微劇透)
相信大家都知道劇情簡介了:艾米·亞當斯飾演的語言學家露易絲受雇于政府,來與外星人溝通了解它們此行的目的。然而當用外星語言“七肢桶”與這些來客交流時,她眼前突然浮現了她從出生到死亡、已知或未知的完整一生。
其實這一生,并非露易絲的一生,而是她女兒的一生。電影有2個旁邊口吻,艾米·亞當斯和杰瑞米·雷納,主要以亞當斯的視角回顧,其與女兒的生活點滴,也隨著接觸降臨的外星人飛船交叉敘事呈現出來。
《降臨》與很多電影非常像,羅伯特·海因萊恩《你們這些還魂尸》改編的《前目的地》、諾蘭導演的《星際穿越》,甚至朱迪·福斯特主演的《超時空接觸》。因為《你一生的故事》創造于2000年前,所以聚焦現代的《降臨》失去了小說的探究性質感,創造出更多冷峻的未來科技感。嗯,就像你看《回到未來》和《環形使者》的區別。

其實《降臨》上映的第二天我就屁顛屁顛地跑去看了,看完以后雖然覺得有些東西想寫,但是寫出來的欲望又沒那么強烈(好吧真實的原因其實是我懶)。中間也鼓起勇氣打開電腦敲了幾次,但都草草開了個頭就沒有足夠的勁頭寫下去了,任由各種公號在那段時間狂轟濫炸地發送關于本片以及小說原作的各種溢美之詞,我只好無力地在心里說,算了,隨(let)它(it)去(go)。
但直到前陣子,公司開會,一個領導在會上提到她認識的一個國內的小導演異常喜歡本片,跑去電影院觀摩了好幾次

去年三月,(沉迷漫畫版而很少讀文字版sci-fi的我)因為無聊讀完了你一生的故事和全息玫瑰碎片,發現Ted Chiang居然是布朗大學計算機科學系的。不得不說,比原著震撼很多(為什么人類拍攝宇宙題材的電影時都不約而同采取宗教感的人聲蜂鳴作為配樂,我知道我們都在想2001太空漫游)。從看到巨型外殼的那幕到片尾,我甚至是顫抖著看完的。我還沒有看過其他任何一部電影,能如此頑固地貫徹語言學,物理(原著基調其實是物理學中的變分原理,以及電影一上來就是一場語言學家與物理學家/人文科學與自然科學的小型撕逼

原著真的沒有看過,所以也不好做什么對比。但是就影片本身,真的覺得不錯啊,特寫和光效都很合適,配合著女主不斷閃現的有關未來線的記憶展現。關于翻譯的言論,既然看的人都能聽懂了,何必在意翻譯不到位呢。如果一部片能讓看了的人有興趣去讀原著,也算是夠本了吧。好了,鬼啰嗦了一堆無用話。
影片一開頭真的有點不知緣由,就只是明白了一個母親和女兒的故事,一個傷心卻又是被設定好宿命的故事,如果稱其為故事,是已經發生過的,好像時間線錯了。但是看到結尾,你就會明白,這里還真的可以稱其為被提早預見的故事。因為這本身就是從這位母親的角度來敘述的,而這位母親是已經跳脫了人類的時間線的人,她只是在盡力以人的方式去回憶她的人生,還有她為她女兒的一生做好的設定。
因為也沒想好什么主題來記述這個影評,干脆就用細節關鍵詞來串一下吧。影片的很多設定都很細微,但是細細一想又會覺得很有意思。
有關母親。女主的出現一開始就設定為母親,但在事實上沿影片故事的時間線來說,降臨的時候,女主還沒有結婚生子

“降臨”蕩氣回腸!知曉因緣,洞達性命——對Arrival 的全面討論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9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