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5-06-26 21:44
首映:2017-01-13(中國大陸) / 2018-01-15(中國大陸重映) / 2015-06-17(上海電影節)
年代:2015
時長:104分鐘
語言:漢語普通話
評分:7.5
觀看數:57391
來源網:三年影視
【我的詩篇】2015年,改變我對白話詩的偏見!
1
上周末,在電影院看了一部特別的電影——《我的詩篇》。
還沒進影院,先接到了一個精致的紀念方本和紀念手環。手環上面印著:
再低微的骨頭里也有江河。
這是什么意思?我心說。
隨即戴著手環,進入影院。迎接我的是六位農民工詩人的故事。
這六個農民工涵蓋了60后、70后、80后、90后,有少數民族的工人,有女工,也有去世的工人(許立志)、失業的工人和苦苦打拼的工人。他們白天辛勤勞動,晚上寄情于詩。
在106分鐘的展映中,電影講述了六人的勞作、生活與夢想。長期工作于地下650米的煤礦工老井、比巖石更堅強的爆破工陳年喜、大涼山深處感懷文化沖擊的彝族小伙吉克阿優、鐘愛吊帶裙的制衣廠女工鄔霞、處于失業的
80后工人烏鳥鳥、字字存真又皆是血的富士康工人許立志。
哲學家本雅明曾說:
紀念無名者比紀念名人更困難,歷史的建構是獻給無名者的記憶。
談到“中國制造”,我們會談起來任正非、李書福、董明珠、雷軍、黃章、羅永浩等。而那些流水線上的工人們如同消失了,變得無名無姓。
2
《我的詩篇》在2015年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已經斬獲了最佳紀錄片金爵獎,但是一直到2017年它才上映,而且照舊不火。
《戰狼2》高舉著愛國主義,《芳華》吆喝著情懷,相比之下,《我的詩篇》這個既不青春、也不熱血、還沒有娛樂性的紀錄片賣座點在哪呢?底層工人階級的骨氣和浪漫?人們更想去看明星的骨氣與浪漫。富士康自殺工人許立志的生平?只會讓人們感到不適,他們寧愿去看大衣哥朱之文。
但是2017年的國產影片我最想推薦的還是這部。
最先看到的海報用的是彝族工人吉克阿優的照片,草草一眼掃過以為是顧城,所以一開始是厭煩的。這個大講特講“情懷”的時代,充斥著聰明的、商業的、虛假夢想的味道。
沒有抱有絲毫希望的去看《我的詩篇》,隨之深深被它吸引。鮮活的人,真實的人,誠懇的人,漂亮的畫質,不俗的詩歌,將一個個工人詩人的境遇表露無遺。有根有據的內因,讓人對其詩歌難以不相信。
紀錄片主角是鴨毛廠工人、叉車工、爆破工、井下煤礦工人、制衣女工、流水線工人,他們的詩歌是《炸裂志》
昨天下午在德基廣場八樓影院的6號廳,看了眾籌電影《我的詩篇》,很感謝分享這個活動給我的小強同學。也很感謝發起人南廣的姜楠同學。
觀影時, 那種壓抑與沉重的氣氛,混合著影院里面不太好聞的味道(可能沒開通風什么的吧),剛吃完午飯,我的胃非常難受。再加之,各種生活變動給我帶來的沉重的生活的處境,電影里朗誦出許立志的詩句"我咽下奔波,咽下流離失所,咽下人行天橋,咽下長滿銹水的生活",此刻在我胃里翻滾的就是這一切"奔波,流離失所",但我沒有辦法說"所有我曾經咽下的現在都從喉嚨洶涌而出/在祖國領土上鋪成一首/恥辱的詩",這是一種怎樣的絕望啊,我也曾很想把這一切都吐出來,現在的,我想帶著這種消化不良,再走走看,試著去消化。
觀影結束的時候,有人說:電影讓他看到了真切的生活。什么是真切的生活,那些燈紅酒綠,紙醉金迷的階層也是真切的生活啊。都是這個人類社會的一部分。有人說:被感動了,很感動。感動什么啊,他們這樣沉重壓抑的生活
其實,終歸還是看不下去那樣的文章,甚至連關于這方面的論文都不敢看,更不用說新聞。
本來以為去看的是一個文藝的紀錄片,電影的名字叫《我的詩篇》,因為預告里很矯情的有一句“陌生的姑娘,我愛你!”是15年的一個紀錄片,今天才在院線上映。就是昨天偶然翻豆瓣的時候看見的,南京的場不多,也就放幾天,加起來不過十幾場,我看的這個可能還算南京的第一場。很多是半夜十一點的排場,我看完之后出來,看見明晃晃的陽光,想著,這個片還真得白天看,陰氣太重。
我承認有段我沒敢看下去。
我之前問過一個學長,我說社會學調查要接觸和你生命完全不同的人,那會不會有恐懼和陌生感?他說,習慣就好了,都是這樣的。
我的社會學理論不強,也只能是在感性的領域發點小感想。
很多人的人生軌跡是不一樣的,有些悲劇注定般的悲慘樣態。
今天中午去寄行李,旁邊兩個女生也是往家寄行李,借我的身份證,看她們也就十五六歲的樣子,有一個很洋氣妝化的很好看,有一個明顯是土土的樣子,是那種很小的不成熟的土。我問,你們在這邊上學啊?她們說,不是,打工。
想寫這篇文章很久了~一直不知道怎么提筆,可能是因為想寫的太多了吧,就像“話太多不知從何處說起”。(原諒我套用了一下張皓宸所著的書的書名)
很幸運,在這個浮躁的社會,在眾多商業片競相爭逐名利的環境下,有這樣一部發人深省且感人至深的電影。其實最先我都不懂“眾籌觀影”是什么,可我還是做了。當然,眾籌的過程是艱難的:嘲笑、白眼、鄙視……各種各樣的輿論和吐槽聲壓著我,有的人說我一個大二的學生怎么可能會做成功這件事,有的人是討厭紀錄片……總之什么原因什么看法都有。說實話
很高興看到了一部沒有受到政府禁止,反而幫助推廣傳播的,紀錄社會底層困苦生活的影片。說明我們的政府和社會越來越成熟了。
影片有很多的煽情但并沒有闡述任何觀點也沒有對各個故事進行更深入拍攝,這對影片的整體觀看效果上是不足的。但我同時認為這正是影片非常高明之處,這是一個漂亮的擦邊球。在諸多社會問題被廣泛認同和關注的基礎上,拍攝了這樣的一部“半成品”,是非常有智慧的,我認為影片足矣引發更廣更深的關注和重了視了,而且不會涉及太多敏感內容而被禁播,由于高超的策劃,使影片最終達到,利己,利民,利國多方獲益的效果。
因為此片以半成品形式播出,所以我也不想做過度解讀。我認為影片播出后帶來的影響效果遠比觀看效果重要。
所以我希望觀眾也已理智和客觀的視角來看待這部影片。
因為他們每個人的遭遇不同,對生活的態度也不同,所以我對他們每個人的行為也有著不同的理解。下面我想描述我對每個故事中人的看法。
我看到有六位詩人,六位在社會底層艱難生活詩人。
他們和我們一樣,在生活中經歷著各種磨難。
烏鳥鳥
【我的詩篇】2015年,改變我對白話詩的偏見!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611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