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0-31 13:34
首映:1966-05-16(法國) / 1966-10-05(美國)
年代:1966
時長:106分鐘
語言:英語
評分:7.9
觀看數:84716
熱播指數:65
來源網:三年片免費
《第二生命》舊秩序與新夢想——死亡驅力與升華
天才的電影,需要第3次閱讀的電影。戰斗的電影。當然也是,政治的電影。
首先我得承認,當年弗蘭克海默的名片,滿洲候選人,而且也在百大電影名單當中,我就沒太看得懂。和當時美國冷戰的高峰有關,那種心里的屏障和被謀殺的恐懼感,在電影中呼之欲出。
弗蘭克海默總是在顛覆人們的常識。
比如在第二生命當中,每個人都接受的美國式生活,好好工作,好好掙錢,最后出人頭地,然后養老送終。在男主角與自己的夫人像老年人那樣的接吻之后,他已經徹底幻滅了。
當時美國就流行說
影片的音效絕對可以秒殺眾多恐怖片千辛百苦浪費血漿或鬼怪營造出的驚悚氣氛,尖銳拉長的提琴聲讓人起了一身雞皮疙瘩。在播放這段詭異的片頭音樂時,畫面一直呈現扭曲狀態:不同的人臉被拼接到一起,人的某一個部位被任意拉長縮短,仿佛冥冥中有某種強大的力量逼迫著人們做出改變,隨之而來的才是片名。這充滿焦慮感的音樂和畫面混搭恰好迎合了本片的主題:重生,令人印象深刻。
全片畫面始終呈現出一種現代社會的病態感:頻率極高的面部特寫既放大了情緒寫照也增添了茫然感
高端傳銷,以逃離為原動力,夢想為目標,生命為代價。這個電影非常有意思,用傳銷的殼,包著哲學思辨的核。
五六十歲的銀行家亞瑟,換了四十歲年輕身體,一個華麗的轉身就變成了威爾遜,完成了身體、身份上的過渡,而實際上他的思想靈魂和記憶本質上并都沒有改變,所以這第二次“完美生命”本質上是舊酒裝新瓶,當他發現并反抗時,那些“舊酒新瓶”們對他怒目而視,因為他道破了天機,像小孩說皇帝的新裝,揭破了他們互相用虛偽奉承構建起這虛假的“第二生命”,看似是“自由”選擇,實際上是被“自由”選擇
“假如給我一次重新來過的機會,我會...”
<圖片1>
這句話是如此迷人,幾乎每個成年人都能用屬于自己的獨特內容把后半句補充完整。“重新來過”源自對生命中遺憾的不甘,仿佛只要按下人生的“重啟鍵”,那些錯過的人、未竟的事都能得到圓滿的結果。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電影《脫胎換骨》(也稱“第二生命”,Seconds,1966)也許提供了不一樣的答案。
《脫胎換骨》是導演約翰.弗蘭克海默“偏執三部曲”(Paranoia Trilogy)的收官之作(另外兩部分別是 諜影迷魂 和 五月中的七天)。影片改編自大衛·依萊(David Ely)的同名小說,講的是一名事業有成的中年銀行家亞瑟·漢密爾頓,突然接到來自老朋友查理的電話,得知了一個可以重新做人的機會。可問題是,查理在多年前已經離開人世,或者說本應是個已死之人,帶著對真相的好奇和對重生的渴望,他決定一探究竟。
“不適”是本片給我的第一觀感,并且伴隨著之后的觀影體驗。設計大師索爾巴斯(Saul Bass)制作了非常風格化片頭(據說巴斯在給希區柯克制作《迷魂記》的片頭時,也延續了本片頭的思路)
The final chapter of director John Frankenheimer’s paranoia trilogy (afterTHE MANCHURIAN CANDIDATE 1962 and SEVEN DAYS IN MAY 1964), SECONDS posits the possibility of a second chance to start one’s life with a clean slate, through proper plastic surgeries and a fake death, and our protagonist is a 51-year-old bank manager Arthur Hamilton (Randolph, cogently laying bare his ambivalence concerning the wacky proposition), who is consequentially, reborn as Tony Wilson (Hudso
《第二生命》舊秩序與新夢想——死亡驅力與升華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358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