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精疲力盡》,我才感覺到對戈達爾的重新解讀是多么重要,那種陳詞濫調和人云亦云甚至比誤讀本身還要有害。我就《精疲力盡》幾個重要母題寫一點個人觀感,而至于那些陳詞濫調,不再贅述。
1.“他人的電影” 《筋疲力盡》可以看作是新浪潮導演們(特別是《電影手冊》派)的一次集體行動,當時已經成名的弗朗索瓦.特呂福為影片編寫腳本并拉來拍攝資金,克勞德.夏布洛爾擔任了執行制片,黑色電影大師讓-皮艾爾.梅爾維爾在片中出演了作家一角。所以戈達爾作為導演對整部影片的控制力是完全不夠的

2018.4.19于圖書館
寫在前面:嘿挺喜歡。
自反性
電影指向自我,作者將自我意識融入電影,在時刻提醒觀眾不要沉溺于劇情,提醒觀眾這不是真的生活,而是假的電影,觀眾應該對它保持警惕。
為了達到這種效果,電影中有一些故意為之的“跳戲”。比如開頭的開車戲中,男主角一邊開車一邊轉過頭來直接面對鏡頭說話。
這也是顯示了布萊希特的理論對戈達爾的影響。
我看到的一些影子
一開始男主角漫無目的地游蕩,和沿途景色的鏡頭,是不是讓你想到了《逍遙騎士》。
這個段落就很幽默

影片采用了許多電影美學所禁用的電影手段。
從敘事來看,展現了人生的無邏輯。帕特麗夏行為動機都是沒邏輯的,最后米歇爾死時說的“真惡心”也讓人迷惑不解。其體現了人生的荒謬與存在主義所標榜的“自由選擇”。
從電影語言上,突出了紀實色彩。影片內有許多長鏡頭,以潛在表意形式,保持多意義的真實。影片內也有許多場面的調度,更是強度了電影的真實與原始力量。其蒙太奇也多用于敘事,剪切不必要的鏡頭而保持敘事的真實,但也因此表現出來人工技巧減少了紀實性。最重要的是電影內的跳切剪輯法

教科級!《精疲力盡》:為什么戈達爾要塑造一個悲傷的浪漫主義者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3407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