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0-26 23:55
首映:2016-02-14(柏林電影節) / 2016-03-30(法國)
年代:2016
時長:116分鐘
語言:法語,西班牙語
評分:7.7
觀看數:89901
來源網:三年影院
當我們17歲:拒絕任何形式的暴力有理
典型法國色彩的影片。調度和剪輯都有學院派氣息。
色調的變化很是工穩——從前半冰冷的藍白色到后半金光映照的橙綠色,冬夏流轉、人物關系的轉換…
母親富余的愛心和熱衷裝飾房間透露出內心的空洞一面,是一種典型的中產困境。我覺得演員選擇不太好,演得還不錯。父親的缺席似乎又是對性向成因的映射,這太俗了。
摔斷手的設計我很喜歡,顯得「聰明」。以暴力快速推進了即將陷入僵局的情節。同時把過于順暢的「同居」給打破了,但母親的決定和后續有點缺少說服力,前面鋪墊沒有突顯出母親是多么說一不二的人
我可以說,這是我看過的最流利的電影之一了,故事情節非常順暢,沒有什么可以挑剔的,沒給滿分的原因是因為可能它沒有帶給我更大的悸動。
我一直在思考托馬斯的“動機”是什么
可能是他羨慕達米安的環境,羨慕他優秀的成績與愛他的家人。
又或者是,他一開始變對他動了心。
可能電影本來就是第一種說法,但是在我心里,我一直抱有美好的第二種想象。因為他對達米安動了心,但是他所處的環境不允許,所以他欺負達米安,希望讓他討厭自己,然后自己再討厭他。這樣也許就能放下愛了。
從電影海報來看,主角三個,湯姆、達米安、達米安媽媽,三人所處的位置也有講究,湯姆在最前面人物面積最大,其次是達米安和達米安媽媽,這也和電影著墨篇幅長度和側重點都有對應關系,湯姆是絕對主角,是導演最用心的角色,以至于相當多的景物描寫和獨角戲場景都是和湯姆這個角色有關的。
湯姆的行為語言有兩個最基本的驅動力,即被收養和貧窮。被收養讓他和父母間有著揮之不去的隔閡,而且是單方面的,每有涉及母親懷孕的場景,緊接著一定是湯姆一個人發泄心中不安的鏡頭,雪夜呆看樹枝敲窗戶,獨自冰湖夜游等,當母親即將臨盆時,他恐慌得甚至都不敢去醫院,而看到達米安一家其樂融融的視頻電話,他嫉妒的把窗戶打開,讓自己感染風寒,為的就是達米安媽媽母親般的照顧(而不是很多人和達米安擔心的不倫戀)。
貧窮產生的影響則更大,導演不吝描寫湯姆的孤獨,喂馬,獨行,過橋,等車,白皚皚的雪坡中一抹黑衣。貧窮伴隨著敏感,敏感的人更易和自己而非其他人相處。但這個同學眼中絕對異類是個有理想的好青年
Damien和Tom之間的火花真的是莫名其妙的產生起來
之前打來打去~后面就親來親去的了~
好喜歡Damien的直接和勇敢
“我就是想知道我是喜歡男生還是只是喜歡你”
“因為我想吻TOM所以他揍我了”
“那我們昨晚是什么意思”
哎呀這種17歲沒有套路的愛情最好玩啦
--------------------------莫名覺得這一段很搞笑----------------------------------
媽媽:Tom的麻麻要住院~Tom在這里住一段時間哦~
Damien:你為什么不和我先商量一下呀(怒
媽媽:我們現在就在問呀~(無辜臉
Damien:為毛他要在我們這兒住!
媽媽:人家上學來回3小時呢~需要大家的幫助。再說你們不是已經握手言和了嗎?
Damien:他不想住這兒的,他討厭我
媽媽:哎喲~怎么可能有人討厭你呢,XOXO
Quand on a 17 ans (我們的中二時代)
拒絕任何形式的暴力有理
這是由安德烈·泰西內執導的繼《野蘆葦》后又一部討論青少年同性戀性覺醒的影片。但是我并不想花費精力在同性戀平權的話題上對整個影片進行,從政治正確平面出發的,或多或少引發出的就新興道德標準進行評價與討論,而是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整個同性影視劇中特別奇怪的風向,特別是男同相關的影片,那就是暴力有理。
17歲的達米安出生在一個典型的白人中產階級家庭,母親是醫生,父親是軍人。反觀湯姆,作為農場廠主的養子,雖然并不缺少父母的疼愛,但看得出他與自己的白人父母事實上是有著一定的隔閡的。這種隔閡除了來自內心深處的種族差異,雖然他對自己養父母充滿了感激和愛,同時也抱有一種憂慮,這與母親即將誕生的孩子不無關系。在學校里,兩個原本并無交集的年輕人相遇了,原因起于湯姆突然間毫無理由的海扁了達米安一頓,雖然后來在達米安的追問下,湯姆說出了自己動手的原因,而這個原因也是幼稚可笑毫無說服力 - 因為他討厭達米安看他。我還能說什么,只能黑人問號臉。
當我們17歲:拒絕任何形式的暴力有理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337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