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2024-11-01 16:51
首映:1938-11-01(英國)
年代:1938
時長:96 分鐘
語言:英語,德語,法語,意
評分:8.1
觀看數:4430
來源網:三年影視
“貴婦失蹤記”我看的第一部希區柯克電影
所謂的希區柯克驚悚六部曲就是指1934版的擒兇記、39級臺階、間諜、破壞、年輕姑娘和貴婦失蹤案。這部我最后看,但確覺得是最好看的一部。
之前在白朗寧觀點中,目睹了michael redgrave的touching演技,沒想到在這部片中可以看到他的另一面:年輕、幽默、勇敢、會使小把戲(逼女主角打電話給經理改變主意...)、偶爾又會有些小緊張(在明白女主角是回去結婚的時候),在好萊塢巨星盛行“只演自己”的年代,他的逗趣演出多少讓我眼前一亮。更何況這是他第二次出演電影,之前還只是個舞臺劇演員。cc附帶的評論片也指出,同樣是舞臺劇出生的laurence oliver就絕作不到這樣。呵呵,基于l.o.在多部劇中的夸張的戲劇表現手法看來,的確是這樣。
在來說說大師的功力,在這部早期的電影中就已經開始嶄露頭角了。長鏡頭的應用,鏡頭角度、蒙太奇等攝影技術、麥格芬的設置,以及許多涉及政治敏感部分的蒙混伎倆,均有體現。最不可思議的是,整部影片竟是在一個小小的舞臺上拍攝完成,其余的部分都是由透光背景和縮微模型完成。成本雖小,收效可謂巨大
這部黑白影片在1938年上映,算是希區柯克早期電影之一。情節比較簡單,正要趕往倫敦完婚的凱莉因為雪崩被困在山下的小旅館里,偶遇攝影記者康德,兩個人因小事發生爭執,第二天大家各自趕路,卻登上了同一列火車。
在車上凱莉與一名老婦人佛洛伊結伴,彼此照料。凱莉因前晚頭部被撞,恍惚中沉沉睡去,待她醒來,老婦人不見了。凱莉四處尋找不到,只好報警。出乎意料的是同車廂的每個人都說沒見過什么老婦人,陷入困惑的凱莉再次遇到康德。康德相信凱莉,也感到事有蹊蹺,兩人和好,一起展開了調查。
我得說,這個電影的確好看,首先情節非常吸引人,給我印象最深的是凱莉在火車上醒來前后的搖鏡頭,鏡頭一個個搖過去,偏偏少了老婦人弗洛伊。更為重要的是,此片不僅僅是一個懸疑片,它還帶有重要的政治色彩,這在希區柯克的片子里也不算少見。
后來有人翻拍了此片,片子變為彩色的了,演員的表現力也更淋漓盡致,個人認為比希區柯克的黑白片還好。
我們的電影足跡又來到了更早的年代。這些古早的作品往往有著更清晰的結構和要素,雖然情節單純但是構思巧妙,因此常常能帶來更舒適的觀感。
《貴婦失蹤記》是英國(擁有英美兩國國籍)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1938年的電影,屬于他的早期作品,是希導離開英國去美國發展前拍攝的倒數第二部電影。標準收藏編號0003。
電影靈感來自英國作家埃塞爾·麗娜·懷特1936年的小說《車輪旋轉》。故事講的是1890年巴黎世博會期間,一對前來旅游的英國母女下榻在一家酒店里。當晚母親突發大病、高燒不退
文:杰弗里·奧布萊恩(Geoffrey O'Brien)
譯:與英雄為敵
[電影聚焦/評論,2011年12月7日]
《貴婦失蹤記(The Lady Vanishes, 1938)》是導演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經常堅稱的『向觀眾遞上一塊蛋糕而非一段生活』之意願的最佳例證。連導演克勞德·夏布洛爾(Claude Chabrol)和埃里克·侯麥(Eric Rohmer)在他們對希區柯克頗具開創性的研究中,也曾放棄了尋找隱藏其背後的深意——儘管他們稱贊其為“一部傑出的英國電影,一部傑出的希區柯克電影”——他們認為這部電影“勿需多論”
演員的表演技巧很引人注目。非常多的小細節,使得一些平淡的情節變得很豐富。
很有趣的精神分析題材。近百年來其實真正的電影題材變化并不大。
很多豐富的符號,很適合做分析。
用喜劇的方式處理這個題材很有意思,希區柯克的創造力和幽默感。
能夠用低成本講好故事,吸引觀眾的注意力,這確實是杰出的能力。
1.一開始沒看簡介,在老婦人被綁架消失時候才反應過來,貴婦不是指的女主(我還在開頭想啊,可能是這個消失,也可能是那個…)
2.看完覺得線索挺多的,比如在屋外演奏的那個男人,老婦人在聽,最后還配合的投了幣(等再看的時候我得去確認下是不是和暗號曲調一樣樣的)。然后這個曲調最后傳遞給了男主。
3.在車廂內其他乘客說沒見過消失的老婦人,是女主的幻覺的時候,我在想…莫非真有可能是雙人格嗎…畢竟她上車前被砸了一下,但是她有是因為給老婦人送眼鏡才被誤傷的…那這就不可能是幻覺
“貴婦失蹤記”我看的第一部希區柯克電影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318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