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Pourquoi tu quitte pas le centre?
- Je suis bien au centre, je me sens utile.
2. 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也許我們都不得不去猜測Olivier。因為我們不知道一個失去了兒子的父親面對殺人兇手,會有怎樣的想法,又會有怎樣的行為。在這個揣測的過程中,我們都成了Olivier。
3. Olivier有著極為強壯的身體,卻也有著內向的性格。電影中,他一共問了Francis三次關于殺人的問題,每次Francis不痛不癢的性格都讓劇情變得緊張。
4. 開在高速公路上,他會把他帶到哪里,真的是伐木場嗎?在伐木場,這里沒有人,有時Olivier哥哥開的,他會在這里殺了他嗎?當從高處傳遞木頭的時候,他只要一松手,就能砸傷他……
5. 然而,Olivier沒有復仇,也許他知道復仇并不是utile的,他只想談談。
6. 他是一個老師,一個父親。

導演的電影總是讓人看了很幸福,大抵是因為他們對生活和社會總是滿懷這希望。他們深深地共情著生活在社會里的底層人民。
就如劇中的故事上演的那般,即使是一個殺人犯的小孩,也會被關注,即使向他投注目光的是被害者的父親。當良善在一個人身上盡現時估計就是這樣的狀態,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痛苦和難處,導演做的就是去雕刻時光,去理解去尋根究底。為什么社會上有這么多問題兒童,他們被生下來后是否受到負責任的教育?也許是導演想讓大家思考的。
失去孩子的父親,試圖了解殺害自己孩子的兇手

達內兄弟通過此片幾乎可以昂首告訴全世界他們就是用影像渲染情緒的絕對大師,簡直登峰造極。達內兄弟的手持DV攝影在《羅塞塔》中已經彰顯了它的威力,大量近距離跟拍,臉部,肢體動作特寫,通過對角色事無巨細的生活細節如紀錄片般的記錄與展示,輕易的就將觀眾徹底帶入到了角色的生活和狀態中,跟著角色一同經歷,一同呼吸,一同哭泣,一同絕望。而這部《他人之子》在此基礎上更加放飛自我,鏡頭幾乎懟到臉上,木匠的工作流程與方式被大量真實展現,而故事的核心矛盾點被放在了電影中段才揭曉

好冷,夜里的氣溫降了足有十度。
節奏拖沓氛圍沉悶到無以復加,糟糕的畫質鋪滿了各種噪點,鏡頭晃動暈眩細節瑣碎,聲音無趣嘈雜故事戛然而止,真是愛死了達內兄弟的電影風格。
選題還是一如既往地好,激進紀錄片創作者出身的兩兄弟對于底層故事和手持攝影有種近乎迷戀的追求,講述底層女性生存狀態的《羅塞塔》,游走犯罪邊緣的棄兒《單車少年》,非法勞工《一諾千金》,他的鏡頭總是觀察凝視著這些故事,既不伸手,也不回避,一直保持著相對的中立,真好啊。
他人之子:感人!其實人人都可以看——[兒子]
轉載請注明網址: http://www.3wbaidu.net/zhonghe/vod-58430.html